怎么把一根木头变成一双筷子?近日,《洛阳晚报》组织10个洛报小记者家庭,通过一堂生动的木工课找到了答案。10个家庭制作的牡丹公筷不仅独一无二,还被他们带回家摆上了餐桌,用于培养家庭成员使用公筷的习惯。
“看!我做的牡丹公筷”
怎么把一根木头变成一双筷子?近日,《洛阳晚报》组织10个洛报小记者家庭,通过一堂生动的木工课找到了答案。
10个家庭制作的牡丹公筷不仅独一无二,还被他们带回家摆上了餐桌,用于培养家庭成员使用公筷的习惯。
手工牡丹公筷摆上家庭餐桌
20日,晚报“牡丹公筷筷筷有爱”活动走进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洛阳先进制造产业研发基地。在该基地的笨爸爸工房,10个洛报小记者家庭在社工的指导下制作牡丹公筷。
活动开始后,小记者和家长们系上围裙,戴上帽子,边听社工讲解边动手:先把木料固定在筷子制作专用工具“筷子博士”模具上,再用刨子把木料刨成筷子的形状,最后打磨、抛光,刻上“牡丹公筷”字样。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原本普通的木料变成了筷子,不光是小记者们,家长们也成就感满满。小记者郑天翔说,他要把这双筷子带回家,作为家里的公筷。
什么是公筷?公筷应该怎么用?在活动现场,记者就这两个问题作了个小调查。大部分小记者都说知道什么是公筷,但它究竟有哪些好处、应该怎么用,超过一半的小记者说不清楚。
“这说明在推广公筷这件事上,我们需要广泛宣传,不但需要媒体呼吁,而且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笨爸爸工房负责人张旭健说,推广公筷,关键在于落实,让它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学生群体是推广公筷的重要着力点,一名学生可以带动整个家庭使用公筷,影响两三代人把使用公筷变成自觉行为。《洛阳晚报》联合笨爸爸工房组织的这场活动,可以让父子或父女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公筷的了解,把它摆上家庭餐桌,这对在洛阳推广公筷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用尽全力刨木料
活动在父亲节前夕举办是希望父亲给孩子更多陪伴
家长通过该活动有意外收获。带女儿参加活动的田义德说,他平时工作忙、应酬多,下班后很少陪孩子,晚报组织的这场活动让他对亲子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以前陪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其实我们家长在陪孩子的同时,也被孩子陪伴着,其中的快乐是双向的”。
张旭健说,这场活动在父亲节前夕举办,致力于解决父爱教育缺失问题,围绕父爱教育开展。希望参加活动的爸爸们在木工课上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将男性果敢等优秀性格传递给孩子。
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做牡丹公筷
他在全国发起“父爱点亮计划·公筷行动”希望更多人为洛阳代言
张旭健介绍,这场疫情的发生,让公众对使用公筷的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疫情防控期间,他们用两个多月对之前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筷子博士”模具进行升级,并在全国发起“父爱点亮计划·公筷行动”,目前已有40多个城市的公益组织参与。
张旭健说,疫情防控期间,公众普遍意识到科学防疫、避免病毒交叉感染需要重视细节,而日常用餐环节不容忽视。无论是从现代文明饮食习惯出发,还是从疾病预防、公共卫生角度而论,推广公筷都势在必行。一双公筷虽小,但在改变用餐习惯、树立文明新风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都出台政策,推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洛阳也把使用公筷公勺写进了市民健康公约。”张旭健说,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洛阳在推广公筷行动中应走在前列,这也是他们在全国发起“父爱点亮计划·公筷行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希望今后有更多市民加入进来,在推广牡丹公筷的同时,围绕健康生活为洛阳代言。(记者 牛鹏远/文 张怡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