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用7分多钟时间,以《河南洛阳:打通乡村教育的“末梢神经”》为题,报道了新安县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有益探索。其中,正村镇白墙小学女教师王希罕的“流泪”故事让人记忆深刻。
12月16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用7分多钟时间,以《河南洛阳:打通乡村教育的“末梢神经”》为题,报道了新安县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有益探索。其中,正村镇白墙小学女教师王希罕的“流泪”故事让人记忆深刻。
1998年大学毕业后,王希罕来到正村镇郭峪小学任教,一干就是13年。2011年,她又调入同镇的上坡小学。2016年8月底,新安县全面实施的“撤点并校”工程,彻底打破了王希罕的平静生活。仅有120名学生、办学条件较差的上坡小学并入新建的白墙小学。
刚到新校,不会用“班班通”,不会用电脑做课件,工作标准高、任务重,晚上还要在宿舍陪护学生……原来那一套“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能适应新学校要求。王希罕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找校长诉苦,嘴还未张,泪珠却串成了线。这次撤点并校,让王希罕无奈落泪。
哭归哭,教学工作一天也不能耽误。
“必须尽快适应新环境!”王希罕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之前从未碰过电脑的她,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校,从认识键盘开始,很快学会了在网上备课,业务能力迅速提升。今年10月,当得知顺利通过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时,想想曾经的付出,王希罕泪如泉涌。这次落泪,是因为收获成功,喜极而泣。
白墙小学现有690多名学生,其中有130多名寄宿生。王希罕白天当老师,晚上当“保姆”。
为让一年级的孩子不想家,她带孩子们做游戏,给她们讲故事,夜里陪孩子们去洗手间、帮她们掖被子。她的和蔼可亲、无微不至,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喜欢。
今年教师节,当王希罕像往常一样走进宿舍时,孩子们一拥而上,紧紧抱住她,一起喊:“老师,节日快乐!”她落泪了。这一次落泪,是因为幸福。(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郭建立 许金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