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孟津县送庄镇送庄社区集体经济项目——智能蔬菜大棚内,一颗颗色泽艳丽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该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建标披上大衣来到棚里,一边检查蔬菜长势,一边解读中央政策,给员工郝红玲鼓劲。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咱送庄的路子走对了,好日子还在后头咧!”
日前,在孟津县送庄镇送庄社区集体经济项目——智能蔬菜大棚内,一颗颗色泽艳丽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该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建标披上大衣来到棚里,一边检查蔬菜长势,一边解读中央政策,给员工郝红玲鼓劲。
郝红玲身形偏瘦、一脸白净,在服装厂打过工的她,常被称为“半个城里人”。去年3月,她做了个让人意外的决定——辞去服装厂月薪3000多元的工作,回家门口务农!她来干的,可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活累活,而是当温室大棚的新型职业农民。
送庄镇,改革开放后在全市率先引种风靡市场的无籽西瓜,让敢为人先的“送庄精神”远近闻名。
在赵建标的积极争取下,去年,送庄社区投资185万元建设了集体经济项目——20亩智能温室大棚,将七彩西红柿、水果黄瓜、羊奶西瓜进行套种、轮种,一年瓜果不断、四季效益不减,亩均纯收益高达5万元。
“我们专挑缺技术的村民,先期培养30多名像郝红玲这样的技术骨干。”赵建标说,“要让项目成为咱们送庄农民的‘黄埔军校’!”
锄头、犁耙、水泵,对于家里有七八亩玉米地的郝红玲来说,“伺候”大田的“老三件”再熟悉不过。如今,她有照顾蔬菜的“新三件”:温室迷你拖拉机、智能化温控系统、胶管喷灌系统,让种地也成了体面活——
耕地不沾土。坐上温室迷你拖拉机,2亩地旋耕、开沟轻松完成,干一天下来,手脚不沾土。
浇水不用抽。打开水阀,汩汩自来水顺着黑色胶管经喷头射出,十几分钟就能浇透。
吃饭不看天。只要有信号,郝红玲动动拇指,用手机软件就能遥控温室温度,自动卷帘技术让棚内始终保持19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最佳生长环境温度,实现高产稳产。
如今,包括郝红玲在内的10多名职业农民,月均收入2000元保底——该项目采取农户、集体和合作社按比例分成方式,农户和集体各分四成利润,合作社分剩余两成。管理得越好,收益也越多,拿“年薪”的郝红玲可不干得起劲?
“回家务农好,土地给养老!”干完活的郝红玲戴上女式沙滩帽,喜上眉梢,“活不累、收益高,等学成技术,家里几亩地也建成大棚。只要有技术,老了在家也能有稳定收入。”
暖阳高照,送庄社区180余座大棚一片连一片,蔚为壮观。黄土地,再也不是那片勉强糊口的黄土地。集体经济引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送庄社区,正让农民也成有吸引力的职业,阔步踏上乡村振兴之路。(洛阳日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特约通讯员 郑战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