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很蓝,山很绿,一条小河曲曲弯弯地串起零零散散的山村民居,别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天很蓝,山很绿,一条小河曲曲弯弯地串起零零散散的山村民居,别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此番景致说的是栾川县陶湾镇的伊滨村。过去,这里绝大多数村民“住着破房子,手里没票子”,这些年,精准扶贫的政策好,村里的设施每年都有新变化。
到去年年底,3个偏僻的村民组完成整体搬迁,750户居民中贫困户减少至14户。在全市2016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伊滨村顺利完成了脱贫销号。如今,贫困村的帽子摘了,脱贫的故事仍在继续……
青年王海洋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六口都要靠他养活。前几年,他在矿山打工,活虽重,但考虑到全家生计,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当时,深山区易地扶贫搬迁一户能获3万元补贴,王海洋盘算着自己攒一点儿、向亲戚借一点儿、政府补一点儿,他就能尽快把土坯房换成两层小楼。正在一步步走向幸福生活时,他却得了肺病,干重活明显吃不消。眼看左邻右舍搬下了山,王家仍不得不蜗居老宅。
去年,按照新政策,贫困户搬迁不用再自筹资金。然而,当栾川县人民检察院派驻伊滨村的第一书记胡志飞到王海洋家里做工作时,王海洋喜忧参半:国家送房子给我们,哪个不愿搬?最起码到集上买个东西方便。可搬迁后旧房要拆除复耕,守着土地和林子还有口吃的,搬下去上哪儿找活路?
王海洋的犹豫,并非个例。这是胡志飞几乎每一次面对面动员大家搬迁都要解答的首要问题。
搬还是要搬的,后路要先铺平。去年,县检察院一边联系中钛集团,在搬迁社区开办纸袋加工点,安排群众就业,一边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带动转移就业,并通过产业扶贫项目调整种植结构,帮助群众多渠道增收。
“党和政府让俺家搬出来,换了个活法。”今年春节前,王海洋一家没出一分钱就领到一套百余平方米的搬迁房。王家和许多搬迁户一样,土地改种了周期长、好管理、效益好的中药材,解决了后顾之忧。妇女在中钛纸袋加工厂上班,就近照顾老人孩子,男人则腾出手来外出务工,生活有了很大起色。
村子脱了贫、销了号,还要再“扶上马,送一程”。最后剩余的贫困户是“硬骨头”,今年无论如何要啃下来——从贫困村到脱贫村,伊滨村的“帽子”变了,而县检察院的帮扶力度并未减弱,堰坝、路灯、吃水工程都在持续巩固完善……
60岁的李红记家是村里剩余的14户贫困户之一。前些年,一起交通事故让他失去了儿子,全家备受打击。去年,老伴病重,数万元的医疗费又把这个贫困农家“砸出个大窟窿”。
李红记有酿酒的手艺,胡志飞特意为他申请了到户增收资金,帮他置办家什,办起了酿造作坊。看着倒掉的酒糟可惜,村里又让李红记享受了科技扶贫项目扶持政策,养上了土猪。“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今年俺有决心迈过这道坎儿。”李红记说。
临走前,李红记执意要给我们灌上一壶他自酿的酒,被我们婉拒了。走出家门,他又抱着酒壶追上来,非要让大家尝一杯,说:“这酒里,有俺对党和政府的感激!”(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白佳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