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惟演在任西京留守期间,非常重视牡丹。他创办了首个洛阳牡丹花会,即万花会,并将牡丹鲜切花用驿马送到东京皇宫,命名了新花王,极大地提高了洛阳牡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万花会 聂剑帆 画
钱惟演在任西京留守期间,非常重视牡丹。他创办了首个洛阳牡丹花会,即万花会,并将牡丹鲜切花用驿马送到东京皇宫,命名了新花王,极大地提高了洛阳牡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洛花翩翩入东京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钱惟演留守,始置驿贡花。议者鄙之曰:‘此宫妾爱君之意也。’故东坡诗:洛阳相公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花开时节,向东京进贡牡丹,在此之前是偶尔为之。钱惟演上任后,将置驿贡花形成制度,增加品种数量。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述道,首先将牡丹花采下,用蜡封花蒂,放在竹笼中,用青菜叶填实覆盖。然后,遣牙校一员,乘驿马,一天一夜到东京。进贡的这种鲜切花,可保持数天不败。
洛阳牡丹进贡到皇宫后,皇帝要举行宴会,将这些名花分赐给一些大臣,皇帝和群臣都将牡丹戴在头上。当时,朝中大臣以能受邀赴宴和受赐牡丹为幸事。
对置驿贡花,不少人不理解,甚至讥讽。但是,这种做法极大地刺激了洛阳牡丹鲜切花产业。洛阳花农采用这种办法,将牡丹鲜切花卖到外地,郭应祥诗云:“谁把洛阳花,翦送河阳县。”洛阳富人买鲜切花,送给远方的朋友,欧阳修诗云:“赠以洛阳花满盘,斗丽争奇红紫杂。两京相去五百里,几日驰来足可捷。”
创办洛阳万花会
俗话说:“天下有九福,洛阳为花福。”北宋时,每年三月,牡丹绽放,洛阳万人空巷,争相赏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说:“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栗棣坊、长寿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而罢。”俨然是洛阳民间的牡丹花会。
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春,即钱惟演上任的第二年春天,他举办了官方首个牡丹花会,命名为“万花会”。当时的洛阳万花会热闹非凡。北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载:“西京牡丹闻于天下,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作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贮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此后,洛阳年年举办万花会,直到北宋灭亡。
北宋吕本中《童蒙训》记述了一次万花会的情形。开始,众宾客既集一堂,寂无所有。忽然卷帘,异香从内散发,郁然满屋。一群美女端上酒肴,并带各种乐器次第而至。另有十名美貌歌女,皆穿白衣,头戴红牡丹花,边唱边舞,舞毕退场。少倾,又有香起,又有一批歌女登场,如是十次。穿紫衣时簪白花,穿黄衣时簪紫花,穿红衣时则簪黄花。所唱的歌,皆为前辈牡丹名词。
万花会毕,竟有数百名歌女列队送客,“烛火香雾歌呼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
推出花王和花后
洛阳牡丹初植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传承于后世。牡丹在洛阳,由花工们批红判白,新品迭出,历代都有不同的花王。隋唐时,牡丹花王是颤风娇、左紫、醉杨妃、一捻红、玉芙蓉等。
钱惟演任西京留守时,洛阳牡丹出现两个珍品,即姚黄和魏紫,钱惟演经过品鉴后,定为花王和花后。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引钱惟演之语说:“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姚黄,出于洛阳白司马坡姚家,其地在今孟津白鹤镇。此花重瓣起楼,层层叠叠,初开时鹅黄色,盛开时乳黄色,瓣如着蜡,光彩照人。被钱惟演定为花王后,引起洛阳人的推崇。北宋周师厚《洛阳牡丹记》说:“姚黄,其开最晚,在众花凋零之后,芍药未开之前。其色甚美,而高洁之性,敷菜之时,特异于众花,故洛人贵之,号为花王。城中每岁不过开数三朵,都人士女倾城往观。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其为时所重如此。”
魏紫,又称魏家花、魏花。这种花是由魏仁浦用寿安山野牡丹培育的,寿安山指今丰李南山到宜阳锦屏山一带。魏仁浦,在后周世宗时到北宋初年,担任宰相。其宅园,在洛阳会节坊,其地在今安乐镇军屯村。魏仁浦园规模甚大,有湖泊岛屿,魏紫等牡丹种植在湖心岛上,人们要观赏,需买票乘舟前往。宋太祖在开国不久,巡幸洛阳,魏仁浦把园子献给了皇室。皇室将其赠与相邻的普明寺,普明寺僧人却将牡丹卖掉,种植桑麻,魏紫就以这种方式传到洛阳各名园。魏紫被钱惟演定为花王后,立即名闻天下。北宋王安石《题金沙》曰:“海棠开后数金沙,高架层层吐绛葩。咫尺西城无力到,不知谁赏魏家花。”(郑贞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