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市十一次党代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前进、率先发展,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更高、城镇化水平更高、生态文明程度更高,建设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厚植发展优势,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开创洛阳城市发展新境界。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副省长、市委书记李亚在市十一次党代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前进、率先发展,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更高、城镇化水平更高、生态文明程度更高,建设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宜居宜业现代化城市。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厚植发展优势,切实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开创洛阳城市发展新境界。
一、尊重规律,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序地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人口市民化。市委工作报告提出,到2020年,洛阳市城镇化率由2015年的52.7%提升到62%。以布局拓展空间,着力构建“四级联动”城市总体布局,大力实施“一中心六组团”城市发展战略,正是坚持了以人为核心,正确处理了人口、产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做到了城市扩大与经济相适应、人口集中与承载能力相匹配,更加突出以人为本、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中心城区的引领、县级市的带动、中心镇特色镇美丽乡村的依托,在强化空间布局、突出功能定位的同时,更有效地促进城镇间产业协作和社会协同发展。
二、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开创独具魅力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的和谐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严守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则是构建了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与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了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四河同治”为代表的山水林田生态保护工程和修复工程,以及绿色、循环、低碳、集约、节约的产业发展体系,不仅统筹了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将青山绿水转变成金山银山,而且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兴则文明兴。只有加快推进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
三、夯实基础,综合支撑,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建共享的重要内容,是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功能,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留有空间。市委结合洛阳发展实际,按照优化结构、完善功能、适度超前、统筹规划的原则,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农林水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科学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既突出了重点领域,强化薄弱环节,又优化了城乡发展结构,提升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尧栾西高速、城市轨道交通、前坪水库、“宽带洛阳”等一批重点项目的推进,一方面发挥了支撑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沟通城乡交流、保障地方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发挥了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增进人民福祉,使全体洛阳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中共洛阳市委党校 秦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