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周公制礼作乐之地,周公被尊为儒教元圣,洛阳周公庙被称为儒教祖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为周公诞辰,旧时都要在周公庙举行祭拜活动,称为春祭,并形成规模盛大的庙会。当天,在周公庙中还要举行成童礼、成人礼等仪式。
悠悠千载周公庙
周公庙,又称元圣庙,是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洛邑的缔造者周公而修建的庙宇,位于定鼎路东侧,系我国现存的三大周公庙之一。
周公姓姬名旦,系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因其封邑在“周”,故称“周公”。周公同召公一起,在洛水之滨营建洛邑,制礼作乐,使洛邑成为西周的都城。
周公被尊为儒教元圣,古代多地为其立祠建庙。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末唐初,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在旧址上重建,后来又曾多次重修。1916年,河南省教育会副会长王炎青在洛阳周公庙筹建省立河洛道师范学校。1932年,国民政府一度迁都洛阳,也曾对周公庙加以修缮。国民政府撤离后,在周公庙设有中原社会教育馆,后又将这里辟为洛京公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修缮和环境整治,于1992年对外开放,目前已成为洛阳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周公庙古建筑群现存有:南北中轴线上的定鼎堂、礼乐堂、后殿及东西两庑、东西厢房等。定鼎堂为主殿之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其子伯禽、君陈的塑像。
万民拜谒周公庙
明清时,对周公的祭拜列入河南府的官方祭礼,春、秋共两次大祭,分别是二月初二、八月初二。
乾隆《洛阳县志》对周公庙的祭礼记载得非常详细。元圣殿、定鼎堂、会忠祠、文昌阁、两庑等,都摆放香烛、丝帛、猪、羊、酒等祭品。
祭礼开始,首先由乐队奏《迎神乐》,依次是初献、亚献、终献、送神等。在祭礼中,在元圣殿、定鼎堂等分别宣读祝文,在元圣殿的祝文是:“德称达孝,道兼三王。营洛定鼎,保厘无疆。制礼作乐,万世宪章。谨以牲帛俎豆、粢盛醴浆,只奉旧典、永荐馨香!”
明清时,周公庙由河南府儒学管理,有祭田百余亩。民国初年,祭田被卖,周公庙里开办了学校,官方不再举行春秋两祭。
明清时期,春秋两祭之日,周公庙都举行大型庙会,由于二月初二又是花朝节、挑菜节、龙抬头节,数节合一,因此庙会规模甚大,有数万人参加。当日,各类商贩满载货物到庙前搭棚摆案,延伸三里多长。同时,庙会的文娱表演活动丰富多彩。
1992年周公庙重新开放后,民间组织不断开展拜谒活动。1993年春,台湾赖、罗、傅宗亲会拜谒周公庙,并在定鼎堂前竖立了“追本溯源根在河洛”碑;1994年秋,全球董、杨宗亲会拜谒周公庙。此后,对周公庙的拜谒活动逐渐常态化,参加的团体越来越多,周公庙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且道旧时成童礼
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嘉礼之中,有成童礼、成人礼。明清时,每年二月初二、八月初二,都要在周公庙举行这两项重要礼仪。
成童礼,又叫立志礼。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说:“古人十五成童,二十弱冠,三十壮有室,四十强而仕。”古代十五岁成童,行此礼,即幼儿步入少年之礼。此礼告别童年,感恩立志,明心性,笃道德,以告四方,以孝父母,以行正道,以报国家。
古人认为,十五岁是人生的重要阶段。班固《白虎通·辟雍》说:“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太学何?以为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太学,学经术。”在八岁时,可以读书识字,十五岁时进入少年,可以入太学学习儒家经典。所以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明清时,洛阳参加成童礼的年龄已调整为十二岁。二月初二、八月初二,儿童们相聚于周公庙,穿上汉服,诵《弟子规》,行拱手礼、叩首礼、交手礼,谢师恩、敬长辈、立长志。
目前,周公庙已恢复成童礼仪式,据该活动的组织者桑笛介绍,举行成童礼的日期已不限于二月初二、八月初二,每月都要举行一次,要使之成为传承河洛文化、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平台。
周公庙与成人礼
成人礼,又称冠礼、笄礼。古人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男子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女子十五,要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
明清时,洛阳一般女子的笄礼是在各自家庭举行的,大户人家是在周公庙举办的,时间是每年三月初三上巳节,即女儿节。男子的加冠礼由河南府儒学组织在河南府文庙举行,时间是八月二十七日,即孔子的诞辰日。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月,河南府中学堂开办。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同盟会会员杨源懋,任河南府中学堂监督(校长),规定男女兼收,成人礼在每年二月初二举办,地点设在周公庙,参加成人礼者,无论男女,年龄统一为十八岁。
次年二月初二,杨源懋在周公庙组织了首届新式成人礼,在陕西任新军炮营排长的同盟会员张钫、同盟会河南支部长刘纯仁等前来观礼并致辞。礼毕,他们相别于周公庙,张钫留言说:“西北有事(起义),诸公能闻风而来乎?”杨源懋和刘纯仁同声相应道:“定如约。”
目前,周公庙的成人礼仪式也已恢复,据桑笛介绍,成人礼也是每月举行一次,仪式有传承、有创新,要使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活动。(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