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获得5金6银3铜,取得我国在该赛事的历史最好成绩。记者获悉,由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下称中航工业导弹院)负责集训的团队在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夺金,实现我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该团队数控选手林春泷是该院的一员。此外,中航工业导弹院首席技能专家鲁宏勋,是数控铣项目夺金选手张志坤的首席专家教练。
 |
比赛间隙,周春雷(左三)与选手(左一为林春泷)进行交流(图由受访者提供) |
|
核心提示
前不久,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获得5金6银3铜,取得我国在该赛事的历史最好成绩。记者获悉,由中航工业空空导弹研究院(下称中航工业导弹院)负责集训的团队在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夺金,实现我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该团队数控选手林春泷是该院的一员。此外,中航工业导弹院首席技能专家鲁宏勋,是数控铣项目夺金选手张志坤的首席专家教练。
在这5枚金牌中,有两枚金牌凝聚了洛阳人的智慧和汗水。这两枚金牌是如何取得的?
金牌选手:爱拼才会赢
半月前,巴西圣保罗。20岁的林春泷身穿西服,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领奖台上。那一刻,胸前的金牌格外耀眼,他和两名队友一起,奋力地挥舞国旗。
作为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的冠军,他们代表中国技术工人,站上了世界技能竞赛的最高领奖台,实现了我国在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
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有12个国家的代表队参赛,竞争异常激烈,比赛过程异常艰辛,选手既拼技术又拼配合:在3米×3米的操作间内,林春泷和队友要在3天21小时内完成设计加工一台电动叉车的主项目和考验数控铣技能的意外项目。
“刚开始有点紧张,进入加工状态后,就平静下来了。”回忆赛场的情景,腼腆的林春泷提高了语调:“我们用了不到两天就完成了所有项目,这些流程在集训时已练过许多遍。”
林春泷是广东省人,今年7月从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去年10月,他以全国选拔赛制造团队项目数控方向第一名的成绩,来到位于洛阳的中航工业导弹院,接受为期10个月的封闭集训。9进6,6进3,与残酷的淘汰制度呼应的,是每天超过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为了拿到世界技能大赛的入场券,林春泷经常深夜“加餐”,他也因此被中航工业导弹院破格录取。
刚刚走出校门,就摘得世界技能大赛的桂冠,林春泷说自己是幸运的,“很幸运,遇到了顶尖的导师团队,更加幸运的是,我将有机会为中国航空事业效力”。
金牌团队:用实力说话
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是此次大赛50个项目中唯一的3人团队项目,涉及设计、加工制造、装配调试3个领域,难度最大,奖牌含金量最高。该项目的国家集训基地,为何选在洛阳?
该项目专家组组长、中航工业导弹院高级工程师周春雷说,中航工业导弹院在航空制造领域实力强劲,拥有我国加工领域首屈一指的技能专家,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经验丰富。此外,人才数量、经济状况、工业基础也是国家考量一个城市能否作为集训基地的标准。
周春雷介绍,集训分为专家团队和教练团队,每个团队由5人组成。专家团队负责分析赛事、制订集训方案、指导产品设计,教练团队负责“手把手”训练选手。“10人的团队,有7人来自洛阳。”周春雷说,在专家团队中,有两人来自洛阳,其中一人来自中航工业光电所,教练团队均来自中航工业导弹院。
比赛的主项目试题是提前一年公布的,占总成绩的70%,成败取决于集训的成果。冲着“拿牌”的目标,他们优化产品设计,减少赛场加工时间;设置障碍、加大难度,提升选手临场应变能力;带领选手外出交流,熟练使用不同的设备,以应对陌生的比赛环境;按照比赛流程,进行了不下50次的“模拟考”……“教练团队最辛苦,他们都是在晚上下班后和周末去指导训练,很少休息。”周春雷说。
“这3名选手悟性很高,学习能力强,非常努力,赛场上发挥稳定。”谈及金牌,周春雷说,“冠军非他们莫属!”
金牌教练:“模拟题”制胜
8月26日,经世界技能组织技术委员会确认,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由中国选手张志坤夺得。
取得这个桂冠后,20岁的张志坤坦言,“牛人”教练的指导,是他夺冠的坚强后盾。
张志坤的教练鲁宏勋,是我国数控铣领域的“牛人”。作为中航工业导弹院首席技能专家,鲁宏勋先后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等荣誉和奖项。
本届大赛,鲁宏勋身兼数控铣项目的专家组组长和教练组组长。“简单来说,数控铣项目就是要求选手将一个毛坯,在规定时间内,按图纸要求加工出成品。”鲁宏勋说,比赛要求选手在3天18小时内加工3个零件,其中的考核要素多达200个。这次比赛,组委会首次委托第三方出题,难度加倍,令不少选手措手不及。
“看到张志坤拿到‘超纲’考题时很淡定,我心里就有数了。”鲁宏勋说,其他国家的参赛选手常采用历届“真题”训练,而他在集训期间,给选手出了180多套“模拟题”——出题时有意“挖坑”、不按常理出牌,以提升选手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设法将全部考核要素装进“考卷”,考验选手的技术能力。
精心设计的训练背后,是鲁宏勋14个月的奔波。从去年6月到今年8月,他每个周末都要奔赴北京指导训练张志坤等人,除了春节假期,他没有休过一个周末。
“明年又将迎来新一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拔赛,如果我有幸担任教练,我希望带一名洛阳选手。”鲁宏勋笑着说。(洛阳日报记者 李冰 通讯员 程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