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位于西工区美术馆路的洛阳画院个人创作室里,记者见到了被称为《墨言洛阳》“智多星”的著名书画家张建京。不过,这位“书画双绝”的艺术家却没有想象中的“范儿”,而是一身休闲装扮,让人感觉亲切随和。
张建京:《墨言洛阳》之《马寺钟声》《天津晓月》创作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艺术硕士,洛阳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洛阳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多年来,他把山水画创作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多次荣获国内书画大奖,2009年被中国国画家协会评为中国画坛十大新锐青年国画家。
昨日,在位于西工区美术馆路的洛阳画院个人创作室里,记者见到了被称为《墨言洛阳》“智多星”的著名书画家张建京。不过,这位“书画双绝”的艺术家却没有想象中的“范儿”,而是一身休闲装扮,让人感觉亲切随和。
书画世家功底深
诗书画印文化通
张建京出生于书画世家,又是洛阳唯一的中书协和中美协“双料会员”,身为洛阳市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他从一开始就鼎力支持《墨言洛阳》,是最早参与其中的策划人之一,《墨言洛阳》令人叫绝的“诗书画印”四大元素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
早在《墨言洛阳》草创之际,他和总策划人徐磊两人经常不分昼夜研究讨论,无数次的头脑风暴,让《墨言洛阳》从最初的只是简单的书画册页本,变成如今会集洛阳顶尖艺术家,并全方位展现洛阳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
笔墨悠然
为《墨言洛阳》呈现帝都胜景
不仅提供真知灼见,从《墨言洛阳》首集《甲午》的《马寺钟声》到这次《乙未》的《天津晓月》,张建京还以一位艺术家的高尚情怀,全身心地投身到《墨言洛阳》的创作中。
在他的创作室里,记者看到了这幅《天津晓月》,只见烟柳掩映的桥上,立着一座四角亭,蜿蜒的大运河直通天际,尽头隐约可见一轮圆月,河岸边停靠着众多船只,似乎在暗示着这座城市的繁华。
张建京细细为我们解读了这幅《天津晓月》背后的故事。他说,首先从垂柳可以看出季节,这是春末夏初时分,而晓月当空暗示出黎明即起,这时候河面上容易起雾,因此画面给人呈现空蒙的感觉。岸边静静停靠的诸多船只,也告诉大家在这个黎明的清晨,人们还未起床,大家可以想象,在作为古代都城的洛阳城里,这繁忙的大运河上白天又会是怎样一番千帆竞发的情景……
在《天津晓月》的创作技法上,张建京选择了国画中的浅绛山水画法,这种画法既可以有水墨画水墨交融、灵动雅致的特点,又兼具了工笔画色泽明亮、造型性强的优势,因此这幅作品才达到了视觉与意境的完美统一。
无数次研磨调整
精品创作并不容易
“虽然我是《天津晓月》的作者,但这幅画的背后是整个《墨言洛阳》团队的支持。”张建京说,和普通的艺术创作不同,《墨言洛阳》会集了几十位顶尖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领域的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又融入到《墨言洛阳》中,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所以他既不能天马行空,又要保持个性,既要立足于洛阳历史,又要让大家都能看懂。这些背后,离不开《墨言洛阳》策划团队一直以来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为此,他为了创作《天津晓月》,仅画稿就调整了三次,又和《墨言洛阳》策划团队无数次的沟通交流,才有了如今这个版本。
由于《墨言洛阳》是完全的真迹册页,每年要出60册,因此每位创作人要创作出60幅作品。半年时间里,他谢绝了很多事务,潜心创作,力求让每幅画都达到最高水准。“基本都是晚上画画,一画就是好几个小时,凝神屏气得连喝水都忘了,经常画完回过神突然觉得嘴巴都快干裂了。”张建京笑着说。(记者 李砺瑾)
张建京寄语:《墨言洛阳》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大型系列真迹册页本,从内容、形式,到镶嵌式装帧,很多地方都是传统中的精妙创新,而这项历时12年的文化工程,它的文化及艺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册页本身,很荣幸能够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