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更多地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对洛阳的归属感、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值。
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更多地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提升广大群众对洛阳的归属感、对党委政府的信任度、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值。
连日来,社会各界围绕“抓好改善民生,聚民心助发展”展开热议。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向群众就业、就医、就学、住房、社保、安全等民生领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民心支持。
市民:为就业、创业营造更好环境
“就业问题,牵动着无数高校毕业生及其家人的心。”在我市某文化传播公司任职多年的魏然坦言,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不完全是其自身的原因。
魏然说,受制于传统观念、父母期望等因素,宁愿在家闲着也不愿意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还有不少。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高校和社会努力开展就业创业培训,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就业、努力创业的良好氛围,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帮助高校毕业生和更多城乡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财富。
“不少从事新兴科技研发的洛阳青年回到家乡,却找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我市应加快高科技产业培育步伐,加大对青年人创业的扶持力度。”市民申孟科说。
企业家:农村应为改善民生的重点
“农村应成为持续改善民生的重点。”洛阳国中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战年建议,在经济发展方面,各乡镇要依托当地自然条件,灵活地发展苗木、蔬菜以及其他特色农业。在扶贫开发方面,各级政府须加强“造血式”扶贫,引导乡村通过集体土地出让,吸引企业投资兴业。同时,应完善山区道路、引水、互联网等基础设施,让农民群众享受到各种便利。
曾多次到农村参加爱心救助活动的洛阳顶点广告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津涛认为,目前亟须关注边远农村的儿童教育问题。在这些地方,教育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有的小学只有几名学生,“须尽可能地从物质、精神层面加大对农村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救助力度,防止教育失衡”。
公务员: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
“需要更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本着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务实态度,走进社区、乡村。”市人大代表、市职工活动中心主任王辉说,目前西工区正在推行人大代表进社区制度,今后可大范围推行,以便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使民生政策更有针对性。
西工区金谷园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柴洪涛认为,当下应进一步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让每一名居民主动参与社区管理,基层工作人员更要身体力行,确保群众关心的社区治安、卫生等问题及时得到解决。除了发动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管理,还可通过建立爱心超市等社区慈善机构,弥补社会救助体系的不足。
专家学者:创新机制,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贾金玲说,政府应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引导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缓解就业难问题。政府部门应抓住我市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的机遇,创新思路,制定有利于农村转移人口和城市低收入群体就业的政策,让每一名劳动者通过“有为”进而“有位”。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朱云章表示,在新常态下,政府应创新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社区、乡村养老服务水平提升。此外,财政支出要更多地投向边远农村,政府部门要积极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将贫困群众的民生诉求集中起来,使相关政策惠及更多群众。(记者 苏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