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录二里头遗址发掘保护新成果的《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二里头(1999~2006)>》(以下简称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创当前国内考古界遗址类报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涉及学科最多的纪录。
|
琳琅满目的出土文物 |
|
评价
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国内罕见
自1959年二里头遗址被发现以来,考古发掘工作已持续55年。遗址丰富的内涵不断给世人带来惊喜,有诸多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揭晓: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青铜礼器群、铸铜作坊、城市道路网、宫城、车辙痕迹、绿松石器制造作坊……
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以来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二里头遗址的年代作为重要突破口,提出了全新的年代框架,推断二里头文化的年代是从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50年,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使对二里头遗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
业内考古专家认为,一处遗址、一部报告集中了如此多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研究,在国内实属罕见,创当前国内考古界遗址类报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涉及学科最多的纪录。
自1959年开始,直接参与二里头遗址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有上百人,他们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就。田野考古条件艰苦,周期长、任务重,而发掘资料的整理和考古报告更是一项细致、琐碎甚至枯燥的艰苦工作。尤其是对于一个大型都城遗址来说,难度更大,时间周期更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白云翔认为,报告的编写出版,是对这一阶段考古成果的重要展示,报告内容空前丰富而科学。
“二里头时期与之前的龙山时代相比,农业发展水平有了长足进步,手工业门类齐全且初具规模。通过这些科技考古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他们的衣食住行将如画卷一样生动形象地展示在今人面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