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社区给我发大米和白面,我有一种领救济的感觉,还挺不好意思的。现在不一样了,凭劳动换来的东西,用着踏实、坦然!”近日,在位于西工区金谷园办事处一楼服务大厅的“爱心超市”内,59岁的居民汪文利一边挑选物品一边说。
居民凭积分册兑换物品
这是一个开在办事处里的超市,虽然地方不大,大米、白面、食用油、洗衣粉、锅碗瓢盆等生活必备品却一应俱全;这是一个不收现金的超市,所有的物品需要用积分兑换,积分是和志愿服务挂钩的……
变“领救济”为“积分兑换”
“以前社区给我发大米和白面,我有一种领救济的感觉,还挺不好意思的。现在不一样了,凭劳动换来的东西,用着踏实、坦然!”近日,在位于西工区金谷园办事处一楼服务大厅的“爱心超市”内,59岁的居民汪文利一边挑选物品一边说。
“爱心超市”是西工区委组织部探索的一种新型救助模式,将党群志愿服务与爱心慈善救助相结合,采取“公益银行+爱心超市”形式,建立融公益、慈善、服务、救助为一体的社区慈善爱心机构,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面积10余平方米,3层货架倚墙而立,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类物品:小到肥皂盒、毛巾、牙膏,大到食用油、面粉,在这里都能找到。“地方虽小,东西不少,方便实用。”居民们对“爱心超市”如此评价。
金谷园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爱心超市”的救助对象主要为辖区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也面向孤寡老年人、孤儿和遇到突发灾害的困难群众以及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公益性活动、志愿者活动的热心居民。
“爱心超市”实行的是志愿服务积分制度,所有物品通过积分“明码标价”。社区统一制作积分册发给救助对象,并将其日常的志愿服务、义务劳动量化为积分,根据其参与服务活动的内容、态度和成效,将这些善举以积分的形式“存储”在积分册上,救助对象可以用存储的积分兑换物品。
参加公益活动,就能获得积分
记者来到健康西路社区采访时,65岁的居民韩秀贤正在清扫院子里的落叶。“打扫一两次,差不多就能换块肥皂了。”负责为志愿服务活动记分的网格长李冬平说。
参加一次公益活动获得1至2个积分,根据任务量清理居民庭院垃圾半天或1天可记3至7个积分,自愿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并有成效可记3至5个积分……金谷园办事处印发的《居民公益性活动积分暨爱心超市管理办法》中,对各类公益活动应记分值均有明确规定。
翻开办事处的数十本志愿者服务登记册,记者发现里面的记分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有打扫卫生、照顾老人等日常服务,还有调解邻里矛盾、义务巡逻、帮助接送孩子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只要参加,就可以获得相应积分。换句话说,就是鼓励居民都当志愿者,大家一起做好事。”金谷园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柴洪涛说。
柴洪涛介绍,“爱心超市”里的物品没有价格,而是和志愿服务“画等号”。为了确保公平和公正,“爱心超市”针对积分记录、管理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每次积分必须同时由本人和网格长或专人签名,积分需与汇总表底册相一致,凡私自涂改或积分与底册不一致的一律作废。“爱心超市”物品使用发放情况由管理机构通过宣传橱窗等形式每季度公布一次,接受居民监督。
家住健康西路20号院的张治虎、王嫩英夫妇均年过六旬,家庭生活比较困难。有了“爱心超市”之后,两人经常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定期用积分换取大米、挂面、食用油等物品。“领到的都是实惠东西,没有‘白拿’的感觉。”张治虎说。
互帮互助,慈善领取更有尊严
“‘爱心超市’将日常救助与倡导社区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为志愿服务注入活力,让慈善领取更有尊严。”柴洪涛说。
我市一些社会学者认为,维护家庭困难人员的尊严,营造他们自立自强的品格,才是最好的奉献爱心方式。“爱心超市”就是很好的尝试:一方面,鼓励家庭困难人员参加社区公益劳动获取积分兑换物品,营造了“有付出,就有回报”和“劳有所得”的良好分配方式;另一方面,鼓励家庭困难人员参加公益活动,还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
事实确实如此。柴洪涛说,“爱心超市”成立后,不仅吸引了不少家庭困难人员参加,还有不少社区志愿者、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热情参与。很多人自愿把积分册上储存的积分转赠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便于他们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心超市”实现了互帮互助的延续。
据统计,目前西工区共有“爱心超市”9个,仅金谷园办事处就已发放积分册2000多本。(记者 李岚 通讯员 马健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