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由本报编辑部、洛阳网主办的“牡丹家书”活动总结暨“网推洛阳联盟”成立座谈会在报业大厦举行。这意味着历时20天的“牡丹家书”活动告一段落,用民间力量推介洛阳则以“网推洛阳联盟”的方式进入运作阶段。
昨日上午,由本报编辑部、洛阳网主办的“牡丹家书”活动总结暨“网推洛阳联盟”成立座谈会在报业大厦举行。这意味着历时20天的“牡丹家书”活动告一段落,用民间力量推介洛阳则以“网推洛阳联盟”的方式进入运作阶段。
座谈会上,大家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市文明办副主任、市创建办副主任王联委,市社科联副主席蔡幼鹏,市作协副主席、知名网友庄学,社会学者、洛阳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安锋,洛龙区开元路办事处定鼎门社区主任笪邦印,参与“牡丹家书”活动的市民代表王建中和王海江,知名网友“笑红尘”、“洛阳情结”等,与本报负责人一起,对“牡丹家书”活动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对如何继续发动民间力量推介洛阳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官员、专家学者及市民、网友代表对“牡丹家书”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活动体现了牡丹文化节“牡丹的盛会、百姓的节日”这一定位,活动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社会效果好,是牡丹文化节众多活动的有益补充。
参与活动的市民积极踊跃
4月1日,为发动民间力量推介牡丹文化节、参与牡丹文化节,《洛阳晚报》向全体市民发出“共写牡丹家书同享牡丹盛会”活动的倡议:以书信、微博、博客等形式向外地的亲友推介洛阳,为宣传牡丹文化节尽一份力!
倡议一发出,引发市民热烈回应。20天里,全市持续形成参与活动、宣传洛阳的热潮,带来一串串精彩和惊喜。从4月1日起,近千名市民给晚报热线66778866和记者打来电话,或咨询活动内容,或推荐作品。在参与活动的市民中,有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也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有风华正茂的在校大学生,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公务员;有服务牡丹文化节的志愿者,也有开网店的“小老板”……
活动参与方式多种多样
活动名为“牡丹家书”,但参与活动的市民却不拘于用书信、博客、电子邮件等制作“牡丹家书”,他们比文采、比创意,“家书”形式不断创新,点子层出不穷:市旅游学校的教师王建中刚制作出视频,宜阳县的胡媛媛小朋友就画了一张牡丹仙子图;河南科技大学的学生们刚写出牡丹新诗,市实验小学的教师肖建芬就谱出牡丹新曲;河南户外联盟的网友发出了邀约帖,老城区邙山镇土桥村的花农们就将《洛阳旅游指南》邮寄给了外地客商;洛阳慈善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耍起“快闪”,市27中的部分学生就改起QQ签名……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牡丹家书”,是大家智慧的结晶,也是热情的邀约。
“魅力洛阳”,推介永无止境
“牡丹家书”活动还引起了省内外知名网站、论坛的关注。中国网河南频道、大河论坛、百度贴吧、中国文化传媒网纷纷转发了关于此次活动的报道,引发网络热议。
“牡丹家书”活动走“群众路线”推介牡丹文化节的方式也引起了菏泽网民的关注,他们在当地论坛上说:“这项活动不仅唤起了每一个洛阳人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洛阳人的参与热情,也是洛阳风土人情的展示,值得学习啊。”
“家书”是最真诚的邀约,许多收到邀请的朋友也积极回应。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刘匆匆的父母接到孩子的家书,已经在赶往洛阳的路上;收到市民吴满仓“家书”的来自广西、福建、新疆的老朋友,已经在洛阳开始“牡丹之旅”……一个个因亲情、友情而团聚的故事,在牡丹盛开的洛阳不断上演。
20天来,《洛阳晚报》每天用一个版面,图文并茂对有创意、有故事的“牡丹家书”进行报道,共发稿近40篇。
“牡丹家书”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推介洛阳永无止境。为此,本报与洛阳网共同发起“网推洛阳联盟”,在洛阳网开辟了“魅力洛阳”板块,作为市民和网友持续、长期网推洛阳、网宣洛阳的阵地。
有志于此的市民或网友,可登录洛阳网(www.lyd.com.cn),点击主页左上方的“论坛”进入“洛阳社区·魅力洛阳”板块,在该板块发帖、发图片,推介洛阳。
(见习记者 赵夏楠 李连景 记者 孟国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