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洛城,牡丹正悄然萌动。在涧西区重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共享奶奶”蔡春芹在给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辅导作业;伊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洛阳大妈”毕清风在为戏迷爱好者开展技能培训;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文明实践广场上,村民在“道德积分超市”里用参与环境整治得到的积分兑换粮油……这些生动场景,是洛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
洛阳涧西区长二社区“邻居家的音乐节”文明实践活动
党的理论飞入千家万户
2月20日,偃师区缑氏镇李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院,一场戏曲下乡活动吸引400余人到场观看。其间,偃师区委党校的青年教师杨道宾走上戏台,在没有PPT、演讲稿的情况下,从说文解字里的“忠”“孝”讲起,深入剖析日常孝道对家庭的长远影响。
这种“田埂上的宣讲”从去年至今已举办多次,讲师们把抽象理论变成易懂土语,把枯燥说教变成走心唠嗑,努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变得群众喜闻更乐见,见行更见效。
在瀍河区塔东社区,居委委员石磊洋创新“宣讲+服务”模式:组织文艺队进公园、进社区,将理论融进节目、将政策凝成曲艺,把理论“唱出来”“演出来”;策划“红色电影进社区”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发起“塔东社区爱心义剪”项目,3年来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200余人次。
如今,洛阳构建的“1+15+N”宣讲矩阵充满创新活力:通过专家教授宣讲队伍、基层干部宣讲队伍、群众能人宣讲队伍“三军合力”,形成分层次多样化宣讲体系;青年宣讲员在“河洛青年说”中用脱口秀的形式解读新发展理念,举办训练营培养新生力量;驻村第一书记在栾川重渡沟的农家院里,用民宿经济案例诠释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在瀍河区文明实践广场开展“非遗传承+文明实践”活动,边做面塑边讲文化自信。
尤其是“E起学理”网络传播行动推出的690条微视频,让理论宣讲突破时空限制——田间地头的老农刷着手机就能学农技,地铁上的上班族听着音频就能懂政策。当党的创新理论遇上河洛大鼓、豫西梆子这些“最洛阳”的表达方式,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