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杰辈出,数得上号的历史名人一抓一大把,能以地名形式被世人铭记的不过寥寥。
洛阳人杰辈出,数得上号的历史名人一抓一大把,能以地名形式被世人铭记的不过寥寥。
杜预街地以人名,纪念的是一位牛人中的牛人——杜预。
此君乃魏晋著名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文韬武略,智勇双全,有功于国,有利于民。在明代以前,他是唯一被同时供进文庙和武庙的名人,连诸葛亮都稍逊三分。
敢想敢干,首建黄河浮桥
洛阳有很多河,河上有很多桥。杜预街位于洛河南岸,东有瀛洲大桥,西有凌波大桥。这不禁使人想到杜预也是一位造桥高手。洛阳首座黄河大(浮)桥,就是他领头建造的。
一千多年前的洛阳,并无几座像样的桥。城北富平津(又称古孟津,今孟津、孟州一带的黄河渡口)水深流急,时常发生翻船事故。
公元224年,杜预的爷爷杜畿奉命监造御楼船。试船时风浪突起,杜大人不幸溺水而亡。
此事对杜家影响很大。
杜预生于公元222年,祖父去世时,他不过两三岁。他的父亲杜恕虽然是曹魏大臣,但遭人陷害,差点儿被砍头。
父辈的遭遇,注定了小杜无法躺平“啃老”。与那些醉生梦死的纨绔子弟不同,杜预自小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他博览群书,涉猎广泛,对各种学科都颇有研究,立志要建功立业,重振门楣。
曹魏权臣司马懿去世后,其子司马昭接掌大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发现杜预才学非凡,就将妹妹嫁给杜预,拉拢杜预加入司马氏集团。
公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杜预曾任守(代理)河南尹多年。
据《水经注》《晋阳秋》等记载,为解决洛阳水路交通问题,公元274年,杜预主动请命,计划在富平津建一座黄河大桥。
大臣们纷纷反对。他们认为在黄河上架桥难度太大,实属“天方夜谭”。
杜预以昔日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为例,力排众议。他召集能工巧匠反复研讨施工方案,亲自主持施工,最终造舟为梁,连舟为桥,建起了一座跨越黄河两岸的大型浮桥,完成了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富平津桥不仅是洛阳历史上的首座黄河大桥,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长的黄河浮桥,一直沿用到了唐宋时期。据唐《通典》记载,古孟津,亦曰富平津,跨河有浮桥,即杜预所建。
平定东吴,了却君王天下事
富平津桥落成后轰动京师。《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率百官到现场视察,敬了姑父杜预一杯酒,说:“要是没有你,这桥搞不定。”杜预回敬皇帝:“若非陛下圣明,臣也没机会施展才能。”
这种君臣互捧的客气话,亦可套用于西晋灭吴后的庆功场景。
西晋灭吴,终结了自汉末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使中国重归一统,而杜预正是灭吴之战的首要功臣。
话说西晋立国时,江南仍被孙吴政权控制。晋武帝想南征,但朝中意见不一,皇帝举棋不定。
主战派大臣羊祜病逝前,鼎力推荐杜预接任自己的职位。他认为,杜预虽然骑马、射箭的技术一般般,但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必能助皇帝一统江山。
司马炎采纳了羊祜的建议。毕竟,杜预刚刚创造了富平津浮桥这个奇迹,人们对他期望很高。
公元278年,杜预接任荆州刺史、镇南大将军。他一上任就整顿军队,派精兵奇袭孙吴重镇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使离间计诱使孙吴临战换帅,搞得吴国军心动荡。而后,他又三次发“电报”回洛阳,详述作战方略,提醒晋武帝灭吴的好时机到了。
公元279年至公元280年,晋军水陆齐进,大举进攻东吴。杜预任西线总指挥,取江陵,占荆州,运筹帷幄,所向披靡,孙吴州郡望风归顺。
在配合其他战队围攻建邺(今南京)时,有些士兵产生了畏难情绪。杜预说,打仗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几节,底下的就会迎刃而解。在他的鼓舞下,晋军一鼓作气,乘胜进军,顺利攻下建邺,灭掉了吴国。成语“势如破竹”就是打这儿来的。
灭吴之战,杜预功勋卓著,获封当阳县侯。他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继续讲武备战,建学校,修水利。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尊称他为“杜父”。
样样都行,人送别号“杜武库”
杜预是个多面手。他不仅会造桥、统兵,在文学、法律、天文历法、科技制造等领域也有杰出成就。因其博学多通,无所不能,人送别号“杜武库”,夸他肚里家伙什儿多,能解决各种问题。
西晋时期,洛阳权贵云集,外戚王济奢侈享乐,酷爱相马;权臣和峤爱财如命,吝啬异常。杜预看不惯这俩人,笑话“济有马癖,峤有钱癖”,而自己则有《左传》癖,好读《左传》。
平吴之后,他精心注释《左传》,著有《左传集解》(《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此注本严密精确,被后世奉为权威经典,收进了《十三经注疏》。
注书这事儿杜预很有经验。早在司马昭当权时,杜预就曾参与修订律法。晋初,杜预与张斐注解的《晋律》正式颁布实施,因注文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故而此律本又称《张杜律》。
《晋律》化繁为简,上承《汉律》,下启《唐律》,概念明确,条文简约,是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通行全国的法典,对后世影响极大。
在法律界叱咤风云的杜大人,在政界也是一骑绝尘。他提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新举措,诸如定期考核选拔官吏、因地制宜抗洪救灾等,并建议朝廷把洛阳当成教化天下的“示范性城市”,积极推动政务革新。
为了提醒皇帝秉公治国,善待民众,他动手复原了失传已久的欹器(一种警醒君主的盛水礼器,水少则倾,水满则覆),献给晋武帝。
为了帮助看天种地的农民发展农耕,他完善历法,修订了《二元乾度历》。
为了助力工匠提高冶炼效率,他发明了一种新型鼓风机械“人排新器”……
后世常将杜预与诸葛亮并称,说杜预虽然“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却和诸葛亮一般运筹帷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公元285年,杜预奉诏还朝,在回洛途中逝世。他的子孙“用洛水圆石,开遂道南向”,将他葬在了偃师首阳山下的杜氏祖茔,其碑在今偃师杜甫园内。
是的,你没看错,杜预的后代中,出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诗圣”,正是杜甫。(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