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旗招展,宾客不绝。深秋,正值洛铜建厂70周年之际,“洛铜记忆70年老物件展”在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开展。
彩旗招展,宾客不绝。深秋,正值洛铜建厂70周年之际,“洛铜记忆70年老物件展”在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开展。
风姿绰约的苏式建筑里,从书籍、工作证、印章,到各类铜制器具、荣誉奖杯,再到一件件功勋设备,30余组(套)、100余件展品及厂区老装备,让前来参观的全国客商、洛铜老干部职工啧啧称叹,也唤醒了洛阳人的工业记忆。
它们见证哪些老工业基地的辉煌历程?今昔对比映照哪些进步?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几本旧书,见证洛铜“从无到有、从有到强”
在老物件展玻璃展柜内,泛黄的《金相学》俄文技术专著,扉页上写着“张渤一九五七购于北京”字样,无声地诉说着这本书的主人和来历。
翻开内文,每一页的空白处,密密麻麻写满了中文术语翻译和学习心得。和这本俄文专著一同“躺”在展柜里的,还有俄英字典等学习资料。
“边过语言关,边啃技术,还要现学现用,可见当时条件之艰苦。”展览负责人朱勇说,在建厂初期,不少干部、技术人员缺乏该领域专业知识,洛铜就组织学俄语、学技术。大家积极响应号召,白天跑十几里路到工地上进行古墓钻探、地基处理,晚上坚持文化学习,有时做作业到深更半夜。冬天房间里冻得结了冰,可大家的学习热情丝毫不减。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撤回专家后,洛铜的技术人员就一点一点“啃”这些文献材料,将剩余的装备安装到位、投入生产。从1954年建厂到1965年建成,洛铜建设周期之长、过程之艰难,可见一斑。
如果说俄文书讲述的是艰难跋涉,另一本《铜加工》期刊则象征着苦尽甘来。
这本绿色《铜加工》期刊,封面期数赫然写着大大的红色“1”字,1981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重有色分会创刊,是我国铜加工行业的一部权威期刊。在期刊背面“出版者”地址一栏中,标记着“洛阳铜加工厂”。
朱勇介绍,当时,洛铜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铜加工企业,设备、技术领全国之先。业界中流传一个说法,“一件产品,如果洛铜做不出来,那国内就没人能做了”。
“重有色分会设在洛铜厂内,并且负责该期刊的出版工作,可谓顺理成章。”朱勇说,直到今天,洛铜累计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202项,占铜加工行业在用标准的30%以上,是铜加工行业现行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制定者,“金字招牌”风采不减,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