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值秋收农忙季,河南农机云平台迎来用户活跃期。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大数据研究所所长冯云鹤更忙碌了。
冯云鹤在工作中
当下正值秋收农忙季,河南农机云平台迎来用户活跃期。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大数据研究所所长冯云鹤更忙碌了。
作为首个覆盖全省的农业全程机械化云管理服务平台,于2022年“三夏”期间上线的河南农机云平台,基于“农机物联网+信息化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计算等,能够使农机与人在“云”端集结,既可为农户和机手牵线搭桥,实现“滴滴打机”,又能助力政府部门完成对多种作业类型的补贴监管,为优化农机监管体系提供数据支持。
平台牵头研发者冯云鹤,是一名老农机人。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一拖,从事拖拉机加工制造技术文件制定、车间生产管理以及数控加工技术培训工作,曾获得集团公司“青年岗位创新创效能手”称号、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及创新创效项目三等奖等。
从管理实体农机生产下线,到推动农机上“云”用“数”,在“由实入虚”的升级过程中,冯云鹤把对信息化工作的热爱挥洒在了无数个日夜。他从负责企业ERP系统日常数据更新维护等具体业务做起,而后作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核心成员,牵头启动农机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建设,具体负责农机大数据服务器搭建,以及利用服务器集群、负载均衡的微服务架构,解决大量数据并发接入问题。
在平台研发过程中,他与团队刻苦攻关,成功解决多项难题,推动河南农机云平台及时落地。
由于终端设备最初是在农机出厂后安装,他们要说服农户安装使用、采集数据,就得到田间地头当好“推销员”。由于用户使用时不明白具体操作,需要随时咨询,冯云鹤和同事们把联系方式放在云平台对应的手机软件里,轮流当起了客服。炎炎夏日,他带领团队南下广西,在甘蔗田里与蔗农打交道;数九寒天,他冒着严寒前往北大荒。在农忙高峰期,“上班写代码,下班当客服”的“连轴转”是大家的生活常态。
在一次次奔波和升级中,河南农机云平台上的农机数量从几千台上升到几万台,再到十万台,如今已突破36万台大关;“云”上累计作业面积达1384万亩,作业记录18.2万条;累计用户量已超过9万名且在持续增长,其中实名用户超过3万名,接入合作社及服务中心3000余家。
相关数据飞速增加,平台功能也从最初的仅能识别发动机数据和农机定位,增加到如今的农机在线管理、调度服务、作业补贴监管、社会化服务等。此外,通过多次后台升级,农机云平台数据写入导出越发流畅,当前已具备百万级数据处理能力。
忙里偷闲时,冯云鹤总喜欢打开位于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的数据后台,地图上星星点点,每台农机的信息一清二楚:这边一辆由中国一拖制造的大马力拖拉机已抵达湖北荆州石首市新场镇三元沟村,工作了86.25个小时,那边一辆中轮拖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杜浔镇北坂村运转多日,整体里程超过2万公里……一个光点就是一台运转的农机,一次闪烁就意味着一场丰收。
最令冯云鹤高兴的是,就在本月,河南农机云平台成功上线合作社管理、政务管理等功能,这意味着该平台已实现农户、农机手、合作社、政府的全链条调度管理,初步形成“互联网+共享+农业装备”的跨界协同创新体系,为依托先进农机产业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供数据支撑。
此外,由洛阳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研发的一朵朵“云”还飘出河南,飘向全国,让越来越多的农机登上“云端”,使得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管理更智能,监管更精准。
在冯云鹤眼中,“云”上风景独好,这里有风吹麦浪的喜悦,有稻谷飘香的满足,有菌类装袋的充实,有烘干谷物的收获……“作为一名农机人,希望在‘云’上见证更多祖国丰收的美好场景!”冯云鹤骄傲地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陈曦 通讯员 张雨彤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