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历史文化溯源节目《馆长来了》第二季播出第二集,围绕“礼和万方”探寻夏商周三代历史。节目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国宝”文物——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乳钉纹青铜爵等纷纷亮相,展示夏都风貌。
近日,历史文化溯源节目《馆长来了》第二季播出第二集,围绕“礼和万方”探寻夏商周三代历史。节目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国宝”文物——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乳钉纹青铜爵等纷纷亮相,展示夏都风貌。
“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无数的国之瑰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这一件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金镶玉’。”节目中,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原馆长赵晓军现场推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为什么把铜牌饰叫作“金镶玉”?二里头遗址首件青铜爵的发现者、该节目的文化溯源人郭振亚解释,当时的人们把金光闪闪的铜视为“金”,和当时人们崇尚的天然玉石绿松石黏合在一起,就称为“金镶玉”。铜牌饰上,将近500片绿松石历经3000多年无一松动脱落,光洁依旧,每片的长宽只有几毫米,厚度1毫米至2毫米,加工精巧、丝丝入扣,充分说明了当时已具备相对成熟的青铜镶嵌工艺。
迄今,二里头遗址共出土了3件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节目中提到,类似的铜牌饰还出现在甘肃天水、四川三星堆等地,这些穿越千年的“联名同款”文物,见证了3500年前中原、西北、西南的先民跨越千山万水的沟通往来,也体现了二里头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正统源头的强大引领、辐射作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的发现、确认,表明中华文明已经由多元化的古国时期,发展到一体化的王朝时期。”赵晓军说。
有专家推算,二里头都邑在当时的人口已经有2万人以上,是同时期其他聚落人口数量的至少20倍以上,除了本地人口,还有外来人口迁徙至此。这些是怎么被发现的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王巍介绍,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为考古工作者增加了一双“慧眼”。科技考古人员通过分析人骨中的锶同位素含量,可以判断这个人从出生到去世是否在同一个地方,据此来推出他是本地人还是从外部迁徙而来。这一技术运用于二里头遗址的研究中,考古人员发现,二里头存在相当数量的迁徙人口,外来人口会集于此,证明了二里头的“首都”地位。
《馆长来了》是由山东广播电视台发起,沿黄九省(区)文旅部门、主流媒体联合制作的一档历史文化溯源节目。节目邀请沿黄九省(区)27家博物馆及国家级权威专家参与其中,共同溯源孕育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信。(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