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基因支撑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您知道吗?我们钟爱的牡丹,也拥有独特的种质基因密码。
牡丹芍药远缘杂交新品种“黄蝶”
新品绽放 更需“十年磨一剑”
跟随闫三妮的脚步,来到种质资源繁育圃。这里被栅栏包围,足见其受重视。
“新品种培育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4月进行的杂交授粉则是新品种培育的开端。”闫三妮在一片尚未盛开的芍药母本前驻足。只见她拨开层层花苞,再用镊子将黄色的雄蕊去除干净,然后套上标注好日期的袋子。“‘去雄’是为了防止自花授粉,套袋则是为了避免串粉。”闫三妮说。
“去雄”3天之后,保留下来的雌蕊会分泌黏液。这时,他们会按预先设计的杂交方案,将另一种牡丹雄蕊上收集的花粉涂抹在亲本雌蕊的柱头上,完成杂交授粉。
待到七八月,杂交品种结实成熟。1个月后,这些种子将被种进试验田悉心培养。“从生根发芽到开花,需要经历5年时间。”闫三妮说。5年后,新苗进入花季,完美融合父本、母本优良性状的佼佼者将脱颖而出。
此后,这些优良单株要进入下一个5年左右的扩繁期。最终,兼具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的新苗才能被认定为新品种,入列牡丹基因库。
“讲起来三言两语,干起来却并非易事。”闫三妮坦言,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收获,如果花型、花色、花期等性状达不到预期目标,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每一个新品种的育成都是“十年磨一剑”,育种人更要耐得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寂寞。“当然,我们也需要一点点好运气。”闫三妮笑着说。
牡丹杂交新品种“月中仙子”
种质保护 掌握牡丹育种“芯片”
杂交育种固然烦琐而漫长,而这背后的关键支撑在于种质资源。在闫三妮看来,如果没有种质资源,育种就是无源之水。因此,种质资源就是牡丹产业的“芯片”。
正因种质资源如此重要,早在1992年,国家林业部门就在洛阳设立国家牡丹基因库,保存和管理牡丹品种的遗传资源、生物信息和基因数据。经过30多年的努力,这里已经汇聚了全国四大牡丹种群及国外牡丹种群,并逐步开展了组培育苗、牡丹芍药远缘杂交育种等创新工作。闫三妮打了个比方:“有了基因库,我们就可以在更大范围挑选‘漂亮妈妈’和‘优秀爸爸’,通过不同组合,选育更加出色的后代。”
当然,杂交育种也并非随意组合,而是以审美和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比如,在园林中,追求色泽更纯正、花形更奇特、花期更早或更晚的观赏牡丹;在产业上,则追求花茎更加纤长、花期更加持久的切花牡丹,以及含油量更高的油用牡丹……
多年来,国家牡丹基因库每年会选择100种左右的组合进行杂交实验,近10年间已有36个新品种在此诞生。
不仅如此,目前,国家牡丹基因库已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在牡丹定向选育、分子育种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携手让牡丹绽放得更加绚丽。(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程文静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