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拉开帷幕。作为国内考古领域的重量级奖项,自1990年启动以来,每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单均备受关注。翻看晚报报道不难发现,拥有大量历史遗存的洛阳,是该榜单上的“常客”。
1997年2月18日,晚报相关报道版面 (记者翻拍)
前不久,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推介活动拉开帷幕。作为国内考古领域的重量级奖项,自1990年启动以来,每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单均备受关注。翻看晚报报道不难发现,拥有大量历史遗存的洛阳,是该榜单上的“常客”。
1997年新春伊始,“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孟津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简称妯娌遗址)榜上有名,这是洛阳第三次获此殊荣,也是《洛阳晚报》创刊后首次见证我市拿下这一大奖。当年2月18日,晚报头版头题重点报道了该消息,让无数读者看到了藏在这座城市下的厚重历史。遗址下的谜团,如何一步步揭开?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年考古项目的负责人李德方。
黄河岸边,史前先民聚族而居
发掘现场 (资料图片)
在小浪底大坝上游10余公里处,有一个名为妯娌岛的小岛。鲜为人知的是,在妯娌岛北边水下约50米处,淹没着一个距今约5000年的原始村落: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妯娌遗址考古发掘的时间在大坝蓄水的前两年,我当时担任现场考古发掘的领队。”尽管距离1996年发掘已有27年时间,但是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李德方依然印象深刻。他介绍,为保证小浪底蓄水工程如期进行,当时,省文物管理局向市文物工作队下达了对黄河小浪底水库孟津淹没区进行抢救性发掘的紧急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根据前期调查线索,市文物工作队最终选定妯娌遗址进行重点发掘。
“遗址坐落在岸边河曲地带的前沿台地上,台地地势很开阔,一些断崖上‘暴露’出很厚的新石器时代堆积,地面随处可见古人使用过的石器和彩陶片、灰陶片等,这些都向我们透露一个信息:这是一个分布范围很广、有古人长期活动的地点。”李德方回忆,1996年5月,由当时的市文物工作队考古人员、郑州大学部分师生和孟津县(今孟津区)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的黄河小浪底水库孟津考古队进驻妯娌遗址,开展发掘工作,一直持续到1996年年底。
发掘从遗址区的北半部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考古人员证实,这里是一片距今5200年至4800年的居住区。随后,一处完整的古人类生活区域逐渐呈现在大家面前,既有居住区,又有墓葬区,居住区中还分为房基区、仓窖区和制石工场。遗址区出土的部分器物也将先民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如铲、锄、刀、镰、斧、凿和用于渔猎及防卫的网坠、石球、矛等。结合出土的家猪、马、梅花鹿等动物骨骼,考古人员认定,这里曾存在一个布局有序的史前聚落,人们逐水草而居,聚族生活,聚族而葬,过着一种以农业为主兼有畜牧业和渔猎业的定居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