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首届考古科学大会在河北召开,来自全国7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考古科学、科技考古的发展趋势。目前,在位于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多学科联合展开的科技考古已得到广泛应用,一幅夏代先民生产生活的画卷正借助这些考古“黑科技”勾勒出更多细节。
●动物考古发现家养牲畜
在对二里头遗址进行的动物考古工作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出土的动物遗骨进行分析,发现遗址内以家养动物为主,它们也是当时居民获取肉食的主要来源。
二里头居民家养的动物种类丰富,有猪、狗、黄牛、绵羊等,其中,猪的数量最多。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遗存的碳氮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当时猪、狗、黄牛的食物主要是小米的秸秆,说明这些动物是人工喂养的。从二里头文化一期至四期,黄牛、绵羊数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可见当时的居民越来越懂得利用草本植物来饲养食草性动物。
这些肉怎么吃?二里头居民的方式主要是烤和煮。考古人员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不少烧焦了的兽骨,约占兽骨总数的1/5,这和烤肉行为有关。此外,借助一些陶器,煮肉也更加方便。
●冶金考古发现铜原料来源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青铜礼器说明当时的青铜器生产已相当成熟。
借助冶金考古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在从二里头文化一期到四期的铜器中,纯铜所占比例不断减少,青铜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合金材质中砷、银、铅、锡等元素的含量不断变化,这体现出二里头工匠的冶金技术从发端迈向成熟的过程。
青铜器的铅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二里头遗址青铜器的铜原料,可能来自山东、内蒙古、辽宁等多个区域。当时的青铜器生产涉及复杂的社会管理制度,需要长距离调运金属资源,从冶炼、配制合金到制作陶范、组合铸型,再进行浇注,涉及众多不同专业间的密切合作。这些都显示出二里头文化影响广阔,当时的统治格局秩序井然,已拥有成熟发达的统治制度和模式。(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智慧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