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伟大的“希望接力”正在河洛乡野上演!
一场伟大的“希望接力”正在河洛乡野上演!
第二届洛阳乡村文化旅游节荟萃地方文艺、民俗,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超200%;“智慧乡村”二维码精准飞入千家万户,“一户一码”助力“一户一策”……穿过脱贫攻坚的千山万水,乡村振兴的“洛阳交响”催人奋进。在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议上,市委书记李亚强调,要在咬定目标中精准发力,抓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曾经唱出了多少中国人的浓浓乡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摆在洛阳“三农”工作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点多、线长、面广,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把准方向和要害,确保抓到点子上。
“巩固脱贫”要准,“扶上马”也要“送一程”。脱贫“摘帽”只是第一步,不返贫才是“真成色”。我市虽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但脱贫地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脱贫群众致富能力还较弱。防止“穷根”吐芽、“穷病”复发,依旧需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对可能出现返贫的,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才能打牢“振兴根基”,走实“共同富裕”的每一步。
“产业发展”要准,“有产业”也要“有特色”。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础。发展产业绝非“一张方子”治百病,而要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河洛山乡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突出,从偃师银条、栾川柿子醋、上戈苹果等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到汝阳红薯、伊川小米、宜阳黑杂粮等地方名优品牌,看准路子、迈开步子,就能栽下特色“产业树”,收获长久“致富果”。
“乡村建设”要准,“美其形”也要“塑其魂”。无论是老井、旧宅修旧如旧的嵩县三合村,还是三彩神韵嵌入一砖一瓦的洛宁三彩陶艺小镇,每一个令人心神向往的村落,无不是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嬗变中,绽放了“大美”,唤起了“乡愁”。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场硬仗,在乡村建设行动中选准“河洛味道”,成就“人无我有”,才能更好补齐农村现代化短板。
…………
世间事,做于细,成于严。“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每一项任务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每一个问题既有共性的,更有个性的。唯有树牢精准的思维导向、坚持精准的科学方法、落实精准的工作要求,善于因时因势因地精准施策,善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问题,才能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扎实写在历史深处!
精准再精准、抓实再抓实,就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等要求,抓好脱贫群众和脱贫村后续帮扶等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要坚持市场需求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本地特色优势,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切实走好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要前瞻谋划、扎实推进,着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改变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确保尽快见到新成效,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脱贫攻坚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把目标锁定重要领域,把力量使在关键环节,精细绘就更加壮美的乡村振兴“富春山居图”,让美好生活在新起点上“芝麻开花节节高”!(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