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区首个城市书房上阳宫城市书房正式开放已有十几天,这些天,数千名市民来到这个古色古香的城市书房内,体验阅读的乐趣。或许徜徉在书海的您还不知道,书架上陈列的6000余册图书中,有千余册是一位爱书人士捐赠的。
霍华民教授在自家书房里
核心提示
西工区首个城市书房上阳宫城市书房正式开放已有十几天,这些天,数千名市民来到这个古色古香的城市书房内,体验阅读的乐趣。或许徜徉在书海的您还不知道,书架上陈列的6000余册图书中,有千余册是一位爱书人士捐赠的。
去年年初,得知西工区筹建首个城市书房,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霍华民就开始在家整理藏书准备捐书,如今城市书房正式开放,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家具家电都不要,他来洛带了5吨书
18日上午,《洛阳晚报》记者来到霍华民教授家中拜访,他正在书房里练习书法。
微卷的头发,戴着大大的金属框眼镜,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说起话来带点儿东北口音,说起捐书的事儿,64岁的霍华民摆摆手说:“这没啥,这些书是我从东北带来的,跟了我几十年了,算是为洛阳的城市书房尽绵薄之力吧。”
霍华民老家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04年,他受聘来到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任教。从生活了50年的老家来到洛阳,霍华民只带了一件大行李——5吨书。
“当时举家搬迁到洛阳,家里的锅碗瓢盆、家电家具,我一件也没带,但满屋子的书一本也舍不得扔下。”霍华民说,他特意托朋友找了5个荷载1吨的集装箱,装得满满当当运往洛阳。
霍华民到洛阳后,5箱书迟迟未到,他隔两天就跑到火车站去问,等了20多天,书总算完好无损地运来了。
这些书,是霍华民从1980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收藏的,当时他工资并不高,结婚时总共才攒下了120元,但他仍坚持从每个月的工资里留出一笔“购书基金”。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由于从事新闻工作,单位隔三差五会发书,日积月累,他的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渐渐堆满了书。
退休后读书不辍,图书借阅量在全校名列前茅
“霍教授最爱读哪方面的书?”被问到这个问题,霍华民笑了笑说:“其实,学新闻的人都是杂家,啥都得懂一点儿,所以我的书种类很多,历史、经济、文学、文化、艺术……方方面面都有吧。”
2014年,霍华民正式退休,但他热爱的阅读和写作并没有停下来,几乎每年都有新的著作出版,他也会定期到学校的图书馆里去坐坐。
采访时,记者留意到,霍华民书桌上的电脑屏幕上恰好显示着他2017年在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的“阅读大数据”,借阅数据分析显示,他的图书借阅量超过全校99%的读者,借阅最多的图书种类是历史、地理类。
霍华民说,他虽不是洛阳人,但来洛任教后被洛阳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阅读并收藏了不少关于洛阳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本报出版的《经典洛阳》系列丛书,也在他的收藏之列。
城市书房筹建之初,拟开设隋唐历史图书专区,西工区文化旅游局还邀请霍华民作为顾问为城市书房选书。
希望自己的书,在城市书房里遇到新的“知己”
最初,霍华民得知要建城市书房的消息后,心里既高兴又激动,他觉得这是一种拉近市民与图书的好形式,同时,这也让他想起了自己家书柜里的千余本图书。
“这些书我都已经看过了,与其让它们躺在书柜里沉睡,不如捐给城市书房,让更多市民看到,为更多人所用。”霍华民说。
霍华民捐出的图书种类繁多,其中还有不少他珍藏的签名书,他说,相信懂书、爱书之人从城市书房的书架上拿到这些书时一定会感到惊喜,希望这份阅读的乐趣能让更多的市民体会到。(洛阳晚报记者 范瑞 文/图)
相关链接
明日上午,上阳宫城市书房送春联啦
昨日,《洛阳晚报》记者从上阳宫城市书房获悉,该书房开放以来,接待读者数量已超过6000人次。该书房将于明日腊八节推出开放以来的首场文化活动——春联义赠活动。
据主办方介绍,该活动由西工区图书馆与上阳宫文化园联合举办,届时将邀请来自洛阳理工学院的霍华民、王建立等多位书法家为读者现场书写并赠送春联。
●时间:明日9时至10时30分
●地址:西工区滨河北路与上阳路交叉口上阳宫文化园紫微书院
●公交线路:乘79路或10路公交车到滨河北路与上阳路交叉口下车,向南走进入洛浦公园后右转2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