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舒适的城市环境离不开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虽然工作很平凡,但这些“城市美容师”用自己的双手扮靓了我们的城市,值得大家尊敬。10月26日是河南省第20届环卫工人节,《洛阳晚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几名环卫工人,尽管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但带给我们的感动是同样的。透过他们的故事,您是否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脚下这个城市的发展呢?
如今的垃圾中转站设施先进
以前环卫工人这样收垃圾(翻拍图片)
干净、舒适的城市环境离不开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虽然工作很平凡,但这些“城市美容师”用自己的双手扮靓了我们的城市,值得大家尊敬。10月26日是河南省第20届环卫工人节,《洛阳晚报》记者昨日采访了几名环卫工人,尽管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但带给我们的感动是同样的。透过他们的故事,您是否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脚下这个城市的发展呢?
故事一
工作15年,几乎没睡过安稳觉
李红桃是西工区的一名环卫工人,负责清扫王城大道行署路至九都路段的道路。
讲述:我每天早上不到4点就上班了,我们仨人一组负责长350米、宽40余米的道路的清扫。一般情况下,早上普扫要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天气好时普扫结束还能赶回家吃早饭,7点再开始不间断保洁,直到中午。特别是大风、雨雪天气过后,我们基本上一天都要在路上,标配套餐是馒头就水。
我干这一行有15年了,可以说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比起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全靠人力,现在有环卫车帮忙,确实轻松多了,所以我想一直干到干不动那一天。
背后:20年来,我市道路清扫保洁面积由原来的265万平方米增加到3200万平方米。按照要求,主、次干道坚持巡回动态保洁每天不低于16个小时,支路、背街小巷坚持巡回动态保洁每天不低于12个小时,实现了环卫作业“定人、定点、定路段、定任务、定标准”的“五定”责任制。
此外,环卫作业从“人扫人拉”“人扫车运”正在向“车扫人保”迈进,基本实现了“横到边,纵到底”。作业方式由原来的人工作业逐步向机械化作业转变,截至目前,市区主要道路、城市出入通道机扫作业覆盖率达100%,支路、背街小巷机扫作业覆盖率超过85%。
故事二
商户不关灯,垃圾收集不停止
环卫工人李跃增,负责西工区小街片区垃圾清运。
讲述:我负责的区域属于商业区,夜间经营的商户较多。就城市垃圾收集来讲,夜间垃圾收集一直是环卫工作的软肋,为改善垃圾收集昼夜不均衡的现状,我们开始尝试24小时无缝隙保洁制度。根据商户经营情况,垃圾收集次数由原来的每天2次增至每天4次。可以说,对于重点区域内收摊儿较晚的夜市摊点群和闭店较晚的店铺,我们都有专人负责巡查,基本做到了“商户不关灯,垃圾收集不停止”。对于一些24小时营业的店铺,我们还在每个店铺门前设置专用垃圾收集箱,方便店铺随时处理产生的生活垃圾,保证垃圾收集空白时段的市容卫生。
背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逐步建立了桶对车、车对站、站对场的密闭收集体系,在繁华区域增加垃圾收集频次,推行上门收集沿街商户垃圾制度,收集时间与商户营业时间同步。居民庭院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基本解决了沿街夜间垃圾落地积存的问题。生活垃圾清运率达100%。
目前,西工区实行24小时保洁,洛龙区、涧西区、老城区等多个城市区也采取了夜间垃圾巡回收集的办法,确保夜间垃圾不积存。
故事三
该垃圾中转站,每天处理垃圾至少16吨
杨锁刚是芳林路垃圾中转站的一名环卫工人。
讲述:我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前来倾倒垃圾的车辆有序地倾倒垃圾,并把现场打扫干净。每天早上6点,我们就开始工作了,那时垃圾车已经排起了小长队,必须加快工作进度,帮垃圾车“翻斗”倒垃圾,然后将压缩坑里的垃圾铲平。每天循环作业要从6点持续至12点,几乎没有休息的机会。
这里每天要倾倒100车(三轮车)左右的垃圾,三五分钟就一车,每天处理垃圾至少16吨。
背后:与过去不同,现在城市垃圾在进入垃圾场之前,要先进入垃圾中转站处理。我市现有各类垃圾转运站百余座,其中环保型垃圾中转站70余座,多为集装箱密闭式转运站,服务半径基本为1公里。以前垃圾清运过程中出现的臭气、污水、扬尘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治理。
故事四
垃圾山上忙活,下班后不好意思乘电梯
环卫工人向利森是高新区张落坪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员。
讲述:张落坪垃圾填埋场位于高新区,日均处理垃圾605吨,每天约有100辆垃圾车前来倾倒垃圾。这里属于填埋式处理,所以我需要站在垃圾山上指挥垃圾车往填埋区倾倒垃圾,然后再用黄土进行覆盖,落脚之处全是包装纸、果核、菜叶、煤渣等。值班管理员每天早上8点30分要到岗指挥,一个班持续12个小时。一天下来,我感觉自己跟馊了一样,即便洗完澡,也不好意思乘电梯。
背后:1999年,盘龙冢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标志着我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由简易填埋向无害化处理转变。后来,张落坪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全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由过去的780吨提高到1500吨。全市现有11座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95%以上。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年底,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有望实现由卫生填埋向焚烧处理的转变。
目前,总占地约0.86平方公里的洛阳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已在高新区西沙坡村建成。该处理园区由一个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和一个日处理能力350吨的炉渣综合利用厂等组成。园区投用后,每年能处理生活垃圾50万吨,基本满足市区生活垃圾的处理要求;每年能发电2.26亿千瓦时,除去自用电后,每年能节约标煤5.88万吨,可有效缓解我市夏季用电高峰期的“用电荒”。该项目建成投用后,还将进一步改变我市以填埋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有效节约土地资源,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洛阳晚报记者 连漪 通讯员 杨利洛 张云根/文 记者 张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