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阳日报社来了三位满头银发的客人。他们都是宜阳县柳泉镇高窑村的村民,年纪最长者是80岁的朱好奇。三人瞒着村干部,早上5点从村里出发,开着电动小汽车一路打听来到报社。
陈向斌(右)与村民交流花椒种植经验
近日,洛阳日报社来了三位满头银发的客人。他们都是宜阳县柳泉镇高窑村的村民,年纪最长者是80岁的朱好奇。三人瞒着村干部,早上5点从村里出发,开着电动小汽车一路打听来到报社。
“我们代表全体村民,推荐高窑村第一书记陈向斌,恳请媒体报道。”朱好奇激动地说,顺手把一份长达11页的手写材料递给记者。三位老人再三嘱咐记者,一定要去村里转转,看看陈书记带来的新变化。
怀揣几分好奇,记者来到了高窑村。见到陈向斌时,是在村委会的便民服务中心里,他正与村民交流花椒种植经验。皮肤黝黑、身材偏瘦、衣着朴素,眼前的陈向斌正如村民所言,“和农民一模一样”。
七沟八岭九面坡,十年九旱靠天收,这就是高窑村。2015年10月,受市残联委派,陈向斌到高窑村任驻村第一书记,2016年年底该村整体脱贫,剩余13户丧失或缺少劳动能力的贫困户。
扶上马,再送一程。陈向斌深知,产业是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带领村民发展花椒种植、艾叶加工、手工编织、光伏产业……
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65岁的高亚子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和花椒打上交道。花椒耐干旱、经济效益可观,但口说无凭,高亚子不信。陈向斌拉着他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看长势、问效益、学技术,高亚子信了,回来就种了7亩。
种上花椒树,高亚子变得勤快了,没事就往地里钻。村里组织花椒种植培训班,高亚子跑得比谁都快,还带着小本子记笔记。高亚子没想到的是,城里来的第一书记竟比他还上心!有好几次早上天刚亮,他还在家吃饭,陈向斌就来提醒他,坡上哪棵花椒树该浇水了……原来,陈向斌已经早早把全村500亩花椒地转了个遍。
高亚子正和记者聊着,大厅里突然挤进来一屋人。他们是闻讯而来的贫困户和村民代表,都要向记者推荐陈向斌。
贫困户朱来有率先打开了话匣子:“村里原本没有生产道路,大伙儿走得多了,走出了一条临时通道,但道窄弯多,路上满是枣刺、荆棘,一侧还是十多米的深沟。前几年,我推着刚从地里装好的一车红薯,连车带人翻进了深沟里……”
话没说完,大厅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多半都和朱来有有着相似经历。困扰村民几十年的难题,陈向斌在今年2月解决了。他上门入户摆事实、讲道理,村民自愿“割地”修路;他筹措资金、车辆,现场指挥,3个月就把通往全村8个组的生产道路修通了。
要说修路带来的变化,贫困户朱善伟最有发言权。47岁的朱善伟家有4亩地,每年光收麦、打麦,两口子得折腾快十天。今年,收割机直接开进了地里,一天就全部搞定。
“我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可村子里的情况还没有陈书记熟悉。”2016年年底脱贫的朱善伟惭愧地说,修路时挖掘机从哪儿进、在哪儿调头,陈书记门儿清,“他就像城里来的‘老黄牛’,永远不知疲惫、不讲条件,埋头为我们办实事”。
陈书记驻村以后,村里安装了82盏太阳能路灯,高窑村的晚上变亮了;陈书记驻村以后,村里新建了活动广场、戏院,村民的娱乐活动变丰富了;陈书记驻村以后,废弃的小学改建成崭新的村委会大院,村民办事的环境变好了……村民的议论,勾勒出陈向斌给高窑村带来的改变。村民热情的态度也让陈向斌内心颇受感动。
还有一个多月,陈向斌的驻村工作就结束了,村民为了表示感谢,请求媒体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可他本人还想着争取时间再为群众办点实事。这不,在采访过程中,陈向斌数次跑到门外接打电话,谈的是即将实现并网发电的光伏产业……(洛阳日报记者 朱艳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