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占地303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几十名务工村民正冒雨卸下一车菌袋。“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还不耽误做饭带孩子。”43岁的王忙菊拭去额头的雨水,高兴地说,“全靠俺村的‘第一书记’!”
几天前,在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占地303亩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里,几十名务工村民正冒雨卸下一车菌袋。
“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还不耽误做饭带孩子。”43岁的王忙菊拭去额头的雨水,高兴地说,“全靠俺村的‘第一书记’!”顺着王忙菊手指的方向,不远处,身材高大、文质彬彬的驻村第一书记王智,正和食用菌种植基地负责人韩兵商讨基地建设细节。
“王老师”成了“王书记”
今年38岁的王智,是河南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兼党校常务副校长。2015年10月,他被派驻到红里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红里村有255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多是难啃的“硬骨头”。更让王智揪心的是,当时该村没有党支部书记,村干部矛盾多,村民纠纷也多。“一个老师能干啥?派谁来也没用!”刚到红里村,他听到不少质疑的声音。
“红里村要脱贫,不能没有一支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王智深知,精准脱贫前,一定要摸清家底。很快,他开始主持村里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在各方求情、托关系甚至威胁中,“王老师”挺住了。当新的名单张贴公示后,村里党员干部和村民们心服口服,开始逐渐改口:“新来的王书记敢办事,不简单!”
“要想干成事,党员干部得先有精气神”。王智领着党员干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6年4月,5岁半的女儿突发重病,住院一周仍然高烧40度,王智没有请一天假,仍坚持在驻村一线。90多岁的老党员安丙带头来上党课:“人家王书记为咱村这么拼命工作,咱村的党员干部也得向人家学习!”
从那以后,村党支部书记选出来了,村“两委”班子也拧成了一股绳,大家跟着王智经常工作到凌晨。就这样,外来的“王老师”成了自家的“王书记”。
“五大工程”助力精准脱贫
带领红里村脱贫,是个“大课题”。解题,得有方法和思路。
王智积极争取河南科技大学的支持,先后联系农学院、林学院、经济学院等专家为红里村精准脱贫“把脉问诊”。“环境资源好,应该发展高效能的种植业”“利用交通优势,发展现代化产业”……不少专家专门为红里村发展进行课题立项,拿出解决方案。为了打消疑虑,王智还多次带着村干部和部分党员,先后到新安县、嵩县等地的先进村和龙头企业参观学习。
在不断摸索中,王智有了红里村脱贫的“解题思路”。脱贫需要充分动员“三股力量”:村党员干部、帮扶单位和困难群众。王智详细阐述了精准脱贫的“五大工程”:“领航工程”就是大抓党建,“奋进工程”就是激活党员群众脱贫信心,“暖心工程”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丰翼工程”是开展产业帮扶和精准帮扶,完善村民自治就是“强基工程”……
事实证明,这“五大工程”奏效了。
拿“丰翼工程”来说,王智协调河科大师生挨家挨户制订脱贫方案,村里贫困户分别有了机械化磨坊、蛋鸡养殖场、红薯保鲜窖、家庭超市和早餐售卖点等“小产业”,日子终于有了奔头。为做好“大产业”,去年以来,红里村先后流转土地500多亩,争取3家企业累计投资1.1亿元,先后开始建设现代化的食用菌基地、蔬菜基地和养鸡场,以土地流转金、委托代种、吸纳务工等方式,保证村民长期稳定增收。
通过学校、企业回购等渠道,红里村村民送出了一筐筐农产品,拿到了一沓沓“红票子”。贫困户贾金星笑着说:“比过年都高兴!”
日新月异“红里速度”
今年过年,外出务工回家的赵鹏跃一进家门就惊喜地发现了许多新变化:“才一年时间,家里通了自来水,门前有了水泥路,村里还建了文化广场,真不敢相信!”他专门拍照发到了微信朋友圈,不少在外打工的同村年轻人纷纷点赞、留言:“老家变美了!”“好想回家!”“村里还需要建筑工吗?明年我在家干!”
“太快了!发展太快了!”红里村党支部书记杜丙立回忆,以前村里安装几盏路灯,村民都能高兴几个月。现在?“俺村一天一个样!”杜丙立掰着指头数起来:去年以来,红里村新建水泥路4.5公里,村民告别了泥土路;治理河道3000多米,新建了提灌站,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铺设自来水管道2万多米,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新建村小学教学楼和6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扩建村卫生室,并在河科大第一附属医院的帮扶下实现了远程网络门诊,村里人上学、休闲、看病都不再出村。
在食用菌种植基地“监工”的村委会主任赵明杰也说了他的“没想到”:“去年还是一片玉米地,现在150个大棚和附属设施全都建起来了,这就是俺们‘红里速度’!”
翻看王智在微信朋友圈发的微信,脱贫村民的笑脸、脱贫项目的进展和帮扶团队的工作情况……每条信息后边总附有这么一句话:“加油,我的红里村!”(洛阳日报记者 李梦龙 通讯员 侯占航 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