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段东飞,90后,海归。这两个标签,很难让人把他和农村联系起来。然而,26岁的他仅用一年时间,就让35家乡村便利店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
【历程】
-找准乡村市场需求
待人亲和,思维敏捷,段东飞比同龄人多了份干练和沉稳。他高中毕业后赴韩国留学,毕业后到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
他看到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便回到老家偃师,深入农村做市场调查。
他发现,每个村都有便利店、小超市,大点的村子能有十几家。由于农村市场存在流通不畅等问题,便利店商品品种少、价格高。此外,农产品交易难问题普遍存在,容易滞销。
“将乡村便利店和电商平台结合起来,搭建双向供需平台,把百货商品、农业资料、生产技术、服务信息快速输送到农村,再把优质农产品、劳动力、农业信息输送到城市,就能解决这两大问题。”段东飞说。他的想法得到了偃师一家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
-用诚意打动客户
2015年11月,段东飞组建了技术团队,主攻电商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他召集近百个乡村便利店的老板开了一期电商培训会。然而,3个小时的培训会结束,口干舌燥的他没换来一个合作意向。
此番出师不利,令段东飞始料未及。“自上而下的方法行不通,那咱就各个击破,最要紧的是让大家信任我。”他说。
带上地图,他开车出发了。每到一家乡村便利店,他就等上大半天。这次,他变成了倾听者,听老板讲店铺的经营状况、当地的消费习惯、畅销产品、进货难题等,记录下来,在地图上做好标记。遇到一些避而不谈的老板,他就守在店门口帮忙搬货。大家对他的印象改观了:“小段是个干实事的人。”
3个月时间,他跑了偃师200多家乡村便利店,换来了第一批“先吃螃蟹”的商家。
-创新农村电商服务模式
有了商家合作,段东飞开始马不停蹄地开展线上线下服务。一方面,他千方百计组织货源,以低价位采购村民所需要的商品,同时为村民代购生鲜商品、汽车保险、旅游年票等,做全方位的服务;另一方面,他把农村优质的农产品、土特产等通过电商平台进行推介,通过便利店这个集散点统一收购,销往城市。
两个月后,第一批商家尝到了甜头,平均营业额提高了50%。
除了基于网络信息双向流动带来的便利,他们还与一些村子签订了农产品土特产收购协议,通过网络外销及组织市民进行乡村采风自驾游,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商家看到了收益,“便利店+电商平台”的模式有口皆碑。截至目前,已有35家便利店与他们开展合作。
【点评】
中国科联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马仁伟:段东飞依托乡村便利店的农村电商模式比较接地气,能够把农村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借助网络推广出去;同时,能够促进返乡创业青年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脱贫致富,在一定区域内可复制。
【答疑】
段东飞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他想听听专家的建议。对此,市互联网协会副会长车炳恒表示,农村市场很大,重点是能否能锁定目标人群。在移动互联应用方面,绝大多数的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建议将销售信息通过微信群发,给每个村建群,发送、收集供求信息,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洛阳日报记者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