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洛阳晚报》对我市近日制定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解读,其中“我市将全面建设海绵型水系、绿地、道路、广场、小区,到2020年市区建成区20%以上变‘海绵’”的内容吸引不少读者关注。
昨日,《洛阳晚报》对我市近日制定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了解读,其中“我市将全面建设海绵型水系、绿地、道路、广场、小区,到2020年市区建成区20%以上变‘海绵’”的内容吸引不少读者关注。哪些道路、小区将率先“海绵化”?您家门口的绿地、水系又会有啥变化?跟着本报继续瞧吧。
今年率先启动24个“海绵化”试点项目
今年,我市将有24个“海绵化”试点项目率先启动,计划投资3.4亿元,涉及道路、园林、小区等多个领域,来看看有没有您所在的小区。
城市道路6项
滨河南路
洛宜路
开元大道
牡丹大道
关林路
古城路
园林绿地3项
新区体育公园
隋唐遗址主题公园
西干渠两侧绿带
水系4项
三支渠
分水池
胜利渠
新区大明渠
排水防涝2项
瀛洲路排涝泵站
一干渠
建筑小区9项
洛龙区4项
西工区2项
涧西区2项
高新区1项
分别为:
安乐社区
龙泰社区
龙祥社区
大学城社区
洛浦御博城社区
泉舜盛世唐庄
中泰花城社区
兴隆花园社区
土桥沟社区
节水优先,城市热岛效应将得到缓解
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称,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区,核心是通过改造提升,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水环境的再提升、水生态的再优化。按照海绵城市标准,我市相关部门为海绵城市示范区量身定制了一套水质标准,这意味着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还将带来“额外收获”,我市的水质或有较大提升。
具体水质标准为
水安全:饮用水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防治达到规划设计要求
水环境:水环境质量不再出现黑臭现象,中心城区河湖水系水质不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V类标准,城市面源雨水径流污染负荷显著下降
水生态:全年得到控制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达到83%,城市热岛效应得到缓解,夏季日平均气温与同区域历史同期相比下降1℃至2℃
水资源:中水回用率达到50%,再生水达到或优于地表IV类要求的污水处理厂尾水标准,雨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到3%,供水管网漏损率不高于10%
该负责人称,为更好实现水质管控目标,我市将积极修订完善城市水系、公园绿地、市政设施管理、道路交通管理等地方性政策法规,制定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与标准、城市排水标准等,大力扶持既有建筑小区低影响开发设施改造项目。
同时,今后新建小区项目在土地出让时,将严格执行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条件,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依法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从源头上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56.8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示范区,涉及4个城市区
今年6月,我市正式入选省财政厅支持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日前,在《意见》的基础上,我市还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将利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任务,在市区建成56.8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示范区,加强雨水资源化利用,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缓解热岛效应,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按照实施方案,我市海绵城市示范区范围是:九都路—孙辛路—关林路—龙门大道—九都路合围的区域,包含西工区、涧西区、高新区、洛龙区的部分区域,常住人口达45万。
目前,该示范区内建设用地达47.93平方公里,主要以居住用地、公共用地、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区为主。同时,洛河、涧河从示范区中穿过,洛河段长度10.7公里,涧河段长度1.5公里,洛河南岸东干渠、西干渠、一干渠3条排涝渠道长度5.25公里,洛河北岸中州渠和秦岭渠2条排涝渠道长度5.55公里,示范区内水系总长度达23公里。
2018年年底,我市将完成103个“海绵化”试点项目
根据部署,56.8平方公里示范区的“海绵化”试点工作共分为生态水系、公园绿地、建筑小区、道路广场、排水防涝五大类,涉及103个项目,总投资达59.25亿元。这些项目将按照“行业牵头,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组织实施,由市住建委、市园林局、市水务局和各城市区牵头完成,确保到2018年年底完成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任务。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示范区将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改造提升,更好发挥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洛阳晚报记者 连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