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生态文明奖表彰暨生态文明建设座谈会在京召开。栾川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获评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为该县授牌。
日前,中国生态文明奖表彰暨生态文明建设座谈会在京召开。栾川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获评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会上,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为该县授牌。
“中国生态文明奖”是经中央批准设立、环境保护部主办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首个政府奖项,此次为首届评选。栾川获得殊荣,得益于该县在实施生态恢复与污染防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绿色经济、因地制宜创新环保监管模式等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经验。
13日召开的市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栾川等节点县的生态保育和经济联系,打造洛阳绿色发展样板和南部生态屏障,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县域强。昨日,记者深入栾川县,探寻“中国生态文明奖”背后的生态建设经验。
“黑色经济”转向“绿色发展”
栾川地处伏牛山腹地,一度十分贫穷。20世纪60年代以来,与很多资源型城市一样,金属钼等资源的开发让栾川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到20世纪90年代,小矿山、小选厂已是遍地开花。”栾川县环保局局长王冲说。由于无序开发和粗放生产,栾川县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
“黑色经济”如何转向“绿色发展”?倒逼之下,近年,栾川依靠矿业经济转型跨越“三板斧”,“劈”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第一斧”:资源整合。实施矿业秩序整顿,通过兼并、关停等方式,推进资源整合,逐渐形成了以洛钼、龙宇等为龙头的产业格局。
“第二斧”:革新工艺。资源整合后,栾川鼓励冶炼企业采取无碳焙烧技术、非稳态制硫酸工艺、废水深度治理与回用技术等,破解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
“第三斧”:循环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回收钼尾矿中的钨、铜、铁等资源,并不断拉伸钨钼深加工链条。如今,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让一些企业在行业整体亏损的形势下,仍保持较大的利润空间。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管理和技术。”王冲说。如今,栾川的工矿经济正在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经济转型。
绿水青山成为幸福“靠山”
除了“中国钼都”,“中原肺叶”是栾川的另一张名片。一组数据十分亮眼:栾川森林覆盖率82.4%,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00天以上,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60多亿元。
“生态是一种公共品,其本身蕴含着巨大的产业价值。”栾川县林业局局长谢红伟说,近年,他们把好山、好水、好空气等自然要素变为有市场价值的生产要素,将生态和产业融为一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等产业,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在栾川,仅生态旅游业就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10万人,约占全县农民的1/3。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栾川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当地老百姓都说,绿水青山就是他们幸福的靠山。
此外,在旅游带动下,栾川农村环境加速改善,全县14个乡镇中13个乡镇已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
体制创新“保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体制创新。”王冲认为,栾川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在于领导体制创新和监管体制创新。
近年,栾川成立了高规格的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作指挥部,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并把20多个职能部门纳入成员单位。“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统一纳入指挥部层面解决,有效避免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和推诿扯皮,最大限度形成工作合力。”王冲说。
在监管体制方面,该县按照“机构前移、工作下沉”和“小机关、大基层”的原则,将县环境监察大队下设的6个中队全部派驻乡镇,做到一线监管、靠前指挥。
“以往,接到群众举报,在2个小时内到达现场。现在半个小时就能赶到。”栾川县环保局环境监察二中队中队长崔紫涵说。栾川还在监管不便的偏远地区设置环保监督员,将监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这也被作为环境监察的“栾川模式”在全省推广。(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李艳 王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