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十三五”时期,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地位,必须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十三五”时期,巩固提升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地位,必须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如何更好彰显洛阳生态的独特魅力?如何让绿水青山更有效地转变成金山银山?……连日来,代表、委员和市民围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的话题展开热议。大家更新的认识、更深的思考、更多的期待,汇聚成推动绿色前行的强大动力。
“减法”:节能降耗产业转型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谈及绿色发展,市政协委员、市环保局局长陈亚利的话语意味深长。粗放的发展方式,将让资源环境付出很大代价。如今,各地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频发,人们这才意识到,未来发展必须严守环境底线,不可越雷池一步。
狠抓重点污染治理、彻底拆除集中供热区域燃煤锅炉、火电行业达标排放、全面控制扬尘污染、全面实施城市河流清洁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这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字眼,清晰传达了我市铁腕治污、依法治污的强烈信号,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对此,长期关注环保问题的市政协委员、河科大二附院医务科科长赵绍杰感到振奋。“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且能够助推经济转型升级。”赵绍杰说,长期以来,火电、石化、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行业是洛阳经济的重要支撑。可喜的是,近年,我市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在源头上减少了污染排放,更把经济发展拉升到更高的质量层次。
在“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程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赵绍杰说,发展是硬道理,环保是硬任务。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需要政府、企业齐心协力。他建议持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鼓励地方和企业创造更多的“绿色GDP”。
“加法”: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春天一步步走来,河洛大地渐显盎然生机。
洛阳河湖密布,黄河、洛河、伊河、涧河、瀍河等水系塑造了独特的城市生态空间。近年,面对水资源总体不足、分布不均的现状,我市明确巧调水、多蓄水、用活水的思路。如今,随着洛河整治工程等项目加速推进,水生态的红利正逐步释放。
“盘活水生态资源,放大水生态优势是洛阳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群众获得感的重要载体。”市人大代表、市侨联副主席、宜阳县台侨联谊会会长刘约拿说。他建议持续推动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厘清运营和管理体系,早日让水系沿线的群众感受到水生态的魅力。
“生态优美最直观的标志就是让全市1.5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绿起来。”市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局长魏进忠表示,今年,林业系统将紧紧围绕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的目标,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按照“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沿河沿路景观化和乡村田园化”的思路,抓好林业生态圈建设、宜林荒山绿化和南部山区旅游通道沿线绿化,完成造林绿化35万亩以上,抚育改造森林160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栾川的老百姓对这句话体会尤为深刻。近年,因为林子,生态旅游火了;因为林子,林下种植、养殖搞起来了;因为林子,田园风光更加迷人了。对此,市人大代表、栾川县委书记董炳麓说,良好的生态能够转化为脱贫的支撑,栾川将统筹处理好森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让山区老百姓享受更多实实在在的效益。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今年我市将规划建设一批城市街头小游园,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城市景观大道。对此,不少市民表示关注和期待。
“乘法”:低碳城市绿色生活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实现“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空气常新”这样的民生福祉,需要我们共同建设低碳城市,践行绿色生活。
低碳城市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去年,我市成功入选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这意味着,我市生态城市建设将得到来自欧盟生态建设成功模式的支持。
对此,市政协委员、河南楚天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楚超群建议,切实抓住试点城市建设机遇,将欧洲低碳生态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技术、管理经验和合作伙伴引入洛阳,在城市发展规划、清洁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水资源与水系统、垃圾处理处置、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和绿色产业发展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激活城市绿色发展的“乘法”效应。
其实,绿色发展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强力推动。公众集体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才能厚植绿色发展根基。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购买高能效家电、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洛阳的共识度不断提升,“最大公约数”正在形成。
市人大代表、栾川县重渡沟风景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建献建议,要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让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要求转化为人的内在诉求,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新风尚。(洛阳日报记者 白云飞)
>>>>2016年洛阳市“两会”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