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硅高科”)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主动出击、拼搏进取,超额完成全年生产指标。
2015年,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硅高科”)面对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主动出击、拼搏进取,超额完成全年生产指标。同时,该公司狠抓管理,推进科技创新,降本增效,取得可喜成绩。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在持续的大背景下,中硅高科实现逆市增长,是我市“挺中有升”总体经济态势的一个缩影,也给我市其他工业企业挺过“寒冬”,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报今起推出《中硅高科逆市增长启示录》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活着——在光伏产业仍未拨云见日的2015年,中硅高科对于这两个字的理解别有一番滋味。
近日从中硅高科传来喜讯,该公司多晶硅生产超额完成年初既定目标任务,较2014年产量提高20%。
在困境中不断拼搏进取,在生产中不断提质增效,在管理中不断创新提升,这就是2015年的中硅高科。
喜:超额完成全年生产目标任务
昨日傍晚,位于牡丹大道西头的中硅高科厂区仍然灯火通明。
在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加班加点,工程实验室的技术人员也奋战在科研一线。
在中硅高科办公室,总经理李爱民还在准备2015年年会的述职报告。
当问及中硅高科目前的生产经营情况时,李爱民用几个数字向我们呈现了中硅高科去年的成绩。
20%:中硅高科早在去年10月中旬就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生产目标任务,截至2015年12月底,多晶硅产量较2014年提升了20%。
10%:中硅高科去年全力以赴推进超高纯多晶硅节能技改项目,电耗较2014年降低10%,氢耗、水耗等指标也大幅下降。
20%:中硅高科去年依托6个实验平台、2个攻关小组,对原有设备、生产工艺进行了100多项技术改造,多晶硅成本较2014年下降20%,更具市场优势。
99%:去年多晶硅市场仍然低迷,中硅高科凭借良好的口碑和产品质量实现产销平衡,产品产销率达99%。
勇:克服市场不利因素开展自救
数字的背后,却隐藏着每个中硅人的心血和汗水。
2015年,受中、美、日市场的旺盛需求和新兴市场快速增长影响,光伏制造链条上各环节均迎来发展曙光,产品价格上涨较为明显。但唯独多晶硅,受产能过剩、国际倾销等因素影响,销售价格不升反降,较2014年下跌20%,这让中硅高科雪上加霜。
受国内光伏产业危机影响,全国九成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倒闭。直到2015年,国内多晶硅开工企业也仅有14家,多数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下一步何去何从?
“活着,这就是我们2015年的发展战略。”李爱民斩钉截铁地说。
一场大规模的企业自救行动就此展开。中硅高科鼓励全员参与,针对企业技术、管理、生产等各个领域提出整改意见,化解产品高成本瓶颈,实现边生产、边改造、边提升、边总结。
企业与员工关系更加和谐。中硅高科注重管理提升,压缩管理层级,实施薪酬制度改革,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安全生产相结合,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
2015年,中硅高科的产能、月产量均创历史新高,综合能耗达到历史新低,在市场的大风大浪中,中硅高科挺住了。在国内多晶硅价格不断下探的市场形势下,中硅高科2015年的营业收入依然保持与上年基本持平,多晶硅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三。
智:围绕高附加值产品延链补链
业内预测,2016年第一季度末开始,国内多晶硅库存会进一步减小,多晶硅价格有望企稳,2017年多晶硅供需趋于基本平衡状态。
“今年,我们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但只要信心不减,办法总比困难多。”李爱民说。
李爱民坦言,在行业内,中硅高科作为起步较早的多晶硅企业,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目前成本和能耗指标、有效产能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虽然多晶硅目前属于产能过剩产业,但只是低品质产品的产能过剩,如果我们能抓住目前国内市场的短板,做高品质和高稳定性的产品,满足下游市场的需求,中硅高科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中硅高科已经确定了2016年的目标,那就是产量再提高10%,成本再下降5%,电耗再下降5%。
下一步,中硅高科将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发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企业差异化发展。同时,在产业链延伸方面,以多晶硅原材料为基础,从原料生产向硅片、光伏电站等下游产业链延伸,向高精尖电气元器件领域延伸,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洛阳日报记者 李迎博 孙小蕊 通讯员 胡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