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过山车式行情之后,国内光伏扶持政策陆续实施,多晶硅产业开始缓慢复苏。今年上半年,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多晶硅产量达5000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三。
在经历了过山车式行情之后,国内光伏扶持政策陆续实施,多晶硅产业开始缓慢复苏。今年上半年,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多晶硅产量达5000吨,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三。
在光伏行业处于低迷期间,中硅高科视危机为机遇,围绕产品质量、技术管理水平、节能降耗等方面大胆创新,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为市场转暖做好准备。
1 抓住有利时机顺利复产
近日,中硅高科生产车间一派繁忙景象。
24小时不间断生产,95%的销售率,中硅高科复产一年多来,实现了产销平衡的良好局面。
去年8月18日,中硅高科抓住国内多晶硅价格刚刚回升的有利时机,顺利实现复产。
投产2个月即达到设计生产能力,4个月即超过产能。今年以来,中硅高科继续实现稳产、达产,生产销售形势持续好转。
今年上半年,中硅高科多晶硅产量达5000吨,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三。
“全国43家多晶硅企业,目前仅有15家在开工生产,中硅高科是目前我省唯一正常生产的多晶硅企业。”中硅高科总经理李爱民说,生产规模居前四位的多晶硅企业,市场份额占全国的70%,从目前来看,中硅高科的发展势头很好。
2 苦练内功寻找提升空间
2011年,国内光伏产业陷入危机,多晶硅产品价格呈跳崖式下跌。特别是到2012年,多晶硅价格跌入谷底,全国九成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倒闭。受此冲击,中硅高科在2012年9月被迫停产。
“虽然停产,但我们视危机为机遇,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企业自救行动。”李爱民说,2005年第一条生产线成功产出多晶硅100吨,占当时国内产量的60%;2011年产能达到1万吨,位居国内前3名、世界前8名,中硅高科的发展走的是快速扩张的道路。一路走来,企业在技术消化、生产组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一年的苦练内功,中硅高科重新梳理生产流程,寻找提升空间。
成本降低。生产多晶硅的成本从2011年每吨24万元降低到16万元以内。
能耗降低。还原电耗较停产之前降低10%,氢耗、水耗等指标大幅下降。
生产率提高。从之前月产600吨投入员工2300人,到如今月产900吨仅需1300人。
产品增加。新增四氯化硅、三氯氢硅电子级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满足市场新需求。
停产期间,中硅高科完成30多个项目技术改造,并整合偃师分公司的废旧设备,增强整体生产能力。在管理提升方面,中硅高科压缩管理层级,由过去的5级管理改为3级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实施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员工积极性。
3 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光伏产业是洛阳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如何把企业自身发展与洛阳产业规划相结合,这也是中硅高科未来发展的前提。”李爱民说。
李爱民介绍,中硅高科以技术起家,必须坚持技术领先。企业将通过产业创新升级,满足多晶硅低成本、高品质、安全环保生产的要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企业差异化发展。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中硅高科成为国内一流的技术供应商和产品供应商。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中硅高科将丰富产品种类,以多晶硅原材料为基础,从原料生产向硅片、光伏电站等下游产业链延伸,向高精尖电气元器件领域延伸,实现多元化经营。
在产学研方面,中硅高科将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所的合作洽谈,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在体制机制方面,中硅高科积极寻找民营资本,尝试走混合所有制模式,同时酝酿员工持股的经营方案,增强企业活力。
不久,一个由中硅高科打造的百亿元光伏产业园将落户洛阳。该项目包括多晶硅节能技改项目、高效硅片项目、高效电池片项目、高效组件项目等,项目整体完成后,预计年产值100亿元。
经过国内光伏产业的这一轮结构调整,多晶硅的暴利时代已经终结。在李爱民看来,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政策利好和市场扩容作用下,经历过困境的多晶硅光伏产业仍将不断成长、壮大。(记者 李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