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了几次家,房子越来越好,可家里的这个老物件我始终不舍得丢,因为它是我和老伴儿爱情的见证,也是那个年代我们家唯一值钱的东西……”家在瀍河回族区旭升社区的李周娃指着桌上的座钟说。
老钟表
“搬了几次家,房子越来越好,可家里的这个老物件我始终不舍得丢,因为它是我和老伴儿爱情的见证,也是那个年代我们家唯一值钱的东西……”家在瀍河回族区旭升社区的李周娃指着桌上的座钟说。
这个座钟陪伴李周娃40多个年头了。李周娃回忆说,1967年,他和爱人刘爱琴登记结婚。李周娃是一名军人,办完喜事就奔赴边疆了。1971年,李周娃准备回家探亲。想想结婚这几年,家里只有土坯房和一床新棉被,他和妻子聚少离多,他觉得愧对这个家,想给家里添一件像样的东西。
思来想去,李周娃用攒了许久的钱,买了一个带着红双喜字的钟表带回家。这个钟表做工精致,嘀嗒嘀嗒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好听,刘爱琴很喜欢。
钟表好用,但只有一个光秃秃的表盘,容易碎。一次,李周娃在庙会上看到一个做木工的手艺人,他咬咬牙花了近一个月的工资——12元,请木工给钟表量身制作了一个表座,上面还雕刻了花纹,画有老寿星的彩色图案。表座安装好,钟表便有了座钟的古朴味。
随着岁月的流逝,钟表上的漆有一部分脱落了,需要手动上的发条也时不时出问题,但李周娃修了又修,还是不舍得把它扔掉。“每到整点,它都会报时,那铛铛的声音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命,我是离不开它了。”李周娃感慨地说。(洛阳晚报记者 闫卫利)
(本文配图由被采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