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黄梅路的范勤志有两个文件夹,里面收藏着他的工资条,从1974年单位开始发工资条起,总共430多张。
范勤志细心地将工资条贴在一起
1974年的工资条
家住黄梅路的范勤志有两个文件夹,里面收藏着他的工资条,从1974年单位开始发工资条起,总共430多张。
1974年,范勤志在一个军工厂上班,当年3月发工资那天,他发现,除了现金,还有一张字条,上面注明他的标准工资为37元,还有粮食补贴1元,扣伙食费15元、医药费0.2元等明细,最后发到手的现金是17.86元。
“挣了多少,扣了多少,明明白白,这工资条我得留下来。”范勤志这样想。此后,每个月的工资条他都拿回家,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地贴在一张白纸上。当国家调整工资时,他就在工资条上标注一下。
“1978年12月,我的工资涨到了43元,1984年涨到了50元,1994年涨到了190元,2000年以后涨到了1000多元,如今我退休了,工资是4000多元。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得怎么样,从我的工资条就可见一斑啊!”范勤志感慨地说,“每次翻看工资条,我都有一种感受:国家越来越强大,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工资直接打到工资卡里,但范勤志每个月都要往单位跑一趟,为啥?就为了工资条。“这是我不能丢掉的宝啊!”范勤志说。(洛阳晚报记者 闫卫利 社区通讯员 刘彩琴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