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新闻 | 图片 | 洛阳
“国民之花 牡丹记忆”系列报道:国民之花牡丹发轫于洛河之滨

 

 

餐具上的牡丹

  4 中国文化的深度思考

  2012年11月1日,高清纪录片《牡丹》在洛阳中国国花园开机。16个月后,《牡丹》亮相央视纪录频道,牡丹,这朵盛开在国人心中的万花之王,再次深深拨动人们的心弦。

  “牡丹,它虽然没有国花的名分,却有着国花的影响力。”该片导演李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012年夏天,创作之初,他与自己的团队就对牡丹有了“国民之花”的定义。

  呈现在观众眼前的200分钟的精彩影像背后,是制作团队的艰辛付出。当李侠接到拍摄《牡丹》任务的时候,“这个题材会意味着什么”成为他心中一时无法拉直的问号。

  牡丹历经千年变迁,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命之中。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乃至精神世界,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生,都曾和牡丹有过交集。这便是牡丹作为“国民之花”的意义所在。

  牡丹的无处不在,成就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透过牡丹这一单一的文化现象,我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整体面貌。它的发展到没落、复兴到传递,一直到今天,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它将何去何从?这是李侠的思索,也是纪录片通过牡丹这一表象呈献给观众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思考。

  牡丹之于中国文化,值得探寻的还有很多。或许,“国民之花”,就来自于对文化的寻觅。

  无论是娄万太记忆中的那一抹红色,还是李宏心中的那段遗憾;无论是蔡运章对文物残片的考究,还是李侠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探寻,都是牡丹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体现。只有如此深入内心的力量,才会使一朵花成为国民的选择。

  究竟是谁,成就了牡丹“国民之花”的美誉?每个人的解读,或许都只是答案的片段。(记者 李三旺 见习记者 李冰 文/图)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来源: 洛阳网    2014-04-08 09:10 [ 责任编辑:孙静 ] 返回洛阳网首页>>
热点图片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2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618 65233767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河南法铎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