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网首页 新闻 县区 百姓呼声 电子报 洛阳社区

简体 繁体
  新闻 | 图片 | 洛阳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成仿云:牡丹是客家文化根源象征和交流桥梁

您当前的位置 : 洛阳网 > 新闻中心 > 洛阳 > 洛阳新闻  来源: 洛阳网 2025.04.08 22:35
分享到微信:
用微信“扫一扫”,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
即可将网页分享给您的微信好友或朋友圈。
核心提示:

“牡丹是洛阳的城市名片,对于客家人来说,牡丹象征着根源与故土,承载着他们的家族文化与历史记忆。”在洛阳2025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成仿云围绕《客家人与牡丹文化》进行分享交流。

  “牡丹是洛阳的城市名片,对于客家人来说,牡丹象征着根源与故土,承载着他们的家族文化与历史记忆。”在洛阳2025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成仿云围绕《客家人与牡丹文化》进行分享交流。

  成仿云表示,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将牡丹文化带到了南方,使牡丹成为连接南北的文化桥梁。时至今日,在客家文化中依然能看到牡丹的身影。例如在客家传统建筑中,牡丹常作为吉祥图案出现在木雕、石雕或壁画中,象征家族繁荣;在客家刺绣与服饰中,常见牡丹与石榴、莲花等组合,寄托多子多福、生活美满的愿望;在客家节庆与习俗中,牡丹图案常见于客家婚礼的嫁妆、被褥及饰品中,象征新婚夫妇的富贵前程;在客家山歌的创作过程中,还常以牡丹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物。

  “客家人视洛阳为祖根地,而牡丹则寄托族群对中原故土的眷恋。”成仿云说,牡丹作为客家人追溯中原根源的精神图腾,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牡丹跨越地域与时空,以符号化的形式凝聚客家人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智慧,成为连接中原传统与客家精神的独特桥梁。(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赵晨熹 孙小蕊 实习生 施亦格 文/图)

[ 责任编辑:马勇玲 ]
返回洛阳网首页>>
伊滨掌上小程序 撬动基层治理新效能
伊滨掌上小程序 撬动基层治理新效能
  • ·伊滨区:抢抓农时保灌溉 力促夏粮稳丰收
  • ·新安:全力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 ·10小时售罄27000斤!伊滨区南美白对虾产销两旺
  • 国家级名老中医乔振纲《伤寒论导读》新书发布暨赠书仪式举行
    国家级名老中医乔振纲《伤寒论导读》新书...
  • ·洛阳男子睡醒后发现右腿“罢工”,原因竟是……
  • ·烧烤+啤酒竟让壮汉险丧命!医生紧急提醒……
  • ·急性会厌炎发作时如何自救?
  •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城市阳台暖意浓 洛城蝶变日日新
  • ·朱延振:痴迷三十余年 耕耘盆中乐土
  • ·邻近小城访三苏,羊肉饸饹香久留
  • ·初冬虽至 洛阳县区亦可捡秋
  •  
    新闻排行
  • 中信重工领衔攻关!国家“智能机...
  • 关于2025年劳动节放假安排的通知
  • 江凌检查防汛抗旱工作
  • 总数增至10家!洛阳再添2家中原学...
  • 洛阳新晋打卡点!瀍河区勒马听风...
  • 注意!滨河南路下穿天街隧道及周...
  • 符合条件的补助1000元!洛阳市印...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于明日发射 ...
  • 宜阳县赵保镇:抗旱浇麦保丰收【...
  • 洛阳市“4·23”世界读书日全民阅...
  • 百姓呼声
    新安县畛河中路..
    清考教育培训机..
    建议在邙山建设文学主题或名人主题公园
    涧河有处桥段漂浮着大量泡沫污染物?
    精彩图片
    济新高速公路项目...
    牡丹奇妙游 精彩引...
    牡丹花开隋唐城【...
    牡丹公园:打造诗...
    精彩热帖

    满园春色关不住

    油菜花开引人来

    花开迎春

    隋唐随拍
    /汝阳天心寺考
    /村戏
    /冬日取暖的事儿
     
    版权声明: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洛阳日报报业集团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豫ICP备0501746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4112017000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编号:1608238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豫B2—20060064  
    网络服务:(0379)65233606 65233616 业务咨询:(0379)65233921 传真:(0379)65233529
    地址:洛阳新区开元大道218号 报业大厦22层 邮编:471023
    本站法律顾问 北京盈科(洛阳)律师事务所 张运超律师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79)6523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