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洛阳,处处牡丹飘香。3日,涧西区长四社区83岁居民施遂善的家里也开出了几朵特殊的“牡丹花”——他新研制的芝麻薄饼“牡丹花”终于赶在牡丹文化节期间问世,这些可食用牡丹的花瓣由芝麻薄饼做成,用油炸过的米粉作为花蕊点缀,铁丝骨架缠绕青绿面皮充当花茎,乍一看竟分不清真假。
老人说,接下来,他计划在社区的帮助下筹办“牡丹盛宴”,将自己制作的可食用牡丹摆上室外餐桌,供市民游客免费品尝。
历经多次失败,他获国家专利
别看现在施遂善没一会儿工夫就能做成一朵可食用牡丹,但其实,在这背后,他也曾经历数十次失败。
老人说,2002年退休后,他迷上了国画,牡丹花是他笔下的主角,就这样一画十来年。2014年,他偶然读到古人有食用牡丹的先例,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了。
说干就干,施遂善决定用面糊制作可食用的“牡丹花”。为了找到软硬、厚薄适合的面皮做“花瓣”,施遂善先后买回了煎饼铛、小型轧面机、轧花机、蛋卷机等,开始了自己的研发历程。
起初,他用面粉和鸡蛋制成面团,放入轧面机中轧成面片,再用轧花机轧出花形,最后放入蛋卷机烘干,试图做出有自然弯曲质感的“花瓣”,可由于面片太厚致使“牡丹花”四不像而宣告失败。
随后,他又启用第二套方案。他把面轧出花后,放入油锅轻炸,如此一来,自然舒展的“花瓣”有了,但也出现了新问题——花瓣上不免出现一些小气泡且质感过于脆弱,仍然达不到预期。
后来,施遂善在菜市场发现了饼皮厚薄适中且有一定韧性的山东煎饼,这让他眼前一亮。他买了几张回家实验,竟意外成功。
2015年,施遂善的仿真牡丹食品在中国洛阳第三届创意设计大赛上获得银奖,奖金5000元,这给了他莫大鼓励。2016年,他继续潜心研究,为了提高制作效率、让“牡丹花”开出更多颜色,施遂善利用自己钳工出身的专业技能开始琢磨制作煎饼的机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做出一台制作仿真牡丹食品的机器,还成功申请到了国家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