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闻名遐迩的老君山,正吸引着千千万万“远赴人间惊鸿宴”的游客远道而来。
子朝奔楚
世事无常,在孔子眼里如神龙一般高深莫测的老子,也难抵历史洪流。
春秋末年,王室衰微,天子无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爆发了“王子朝之乱”。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率众叛乱,夺权失败,于公元前516年打包王室典籍,沿宛洛古道逃奔楚国北疆(今南阳一带)。洛阳周山上的奔楚亭,纪念的便是这段往事。
王子朝带走大量珍贵典籍,或使官方藏书流散民间,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埋下伏笔,却害得老子因管理失职被罢官。
老子目睹权力的倾轧与人性的崩塌,预感天下将乱,对俗世烦扰心生厌倦。他决定离开洛阳,出关云游。
函关著书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乃兵家必争之地,城外险要之处,有重兵把守的层层关隘。周王城西边不远处,便是军事要塞函谷关。
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关在峡谷中,深险如函(古意为匣子)而得名。东周时期的函谷关,位于今豫陕晋交界处灵宝境内,是西出洛阳的必经之地。
史书里说,老子骑着青牛一路西行,途经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其非凡,恳请老子留步著书。老子架不住此人软磨硬泡,写下《道德经》五千言,而后飘然出关,杳无踪迹。
今老城区安喜门南有洛阳老子纪念馆——我国最大的老子文化专题博物馆。馆内不但陈列着《道德经》历代版本,还有武财神像、文殊菩萨像、和合二仙像、药王孙思邈像等各类明清木雕像,可谓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缩影。
据说,洛阳老子纪念馆前身是元末明初所建的祖师庙。古时,庙内供奉着道家祖师爷老子,香火旺盛。
归隐河洛
关于老子的归隐去向,众说纷纭。一些学者依据河洛地理特征及文献记载等多方考证,认为老子出关后并未远行,或沿伏牛山脉折返,从灵宝经卢氏归隐于老君山,静心修炼,大道得成。
《大明一统志》记载:“老君山在卢氏县东南二百五十里,相传老子修道于此,上有丹灶、丹井。”早在北魏时期,山上就建有老君庙。
唐太宗命尉迟敬德监修铁顶老君庙,于贞观年间将景室山改名为老君山。
明神宗多病,效仿老子修道养生,重金修建老君山道观,敕封老君山为“天下名山”。明末,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lǎng)避乱洛阳,换上道士袍,隐居老君山三十余年,直至终老。
从古至今,老君山一直是香客朝拜的中原道教圣地。从卢氏到栾川一线,几乎家家户户敬老君爷。栾川县逢四月初八有老君山庙会。当地传说,老子归隐老君山之日就在四月初八。
得道成仙
老子被神化,始于汉唐时期。东汉末年,张道陵自称是奉太上老君之命下凡救世的“天师”,创立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黄老学说日渐盛行。
相传,张道陵曾在洛阳邙山翠云峰上修道。
翠云峰上清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以“宫”命名的道观,因老子曾在此处炼丹,又名老子祠、老君庙。
李唐皇室尊李耳为李姓始祖,推崇道教。据唐《历代崇道记》载,有一年,上清宫设道场祭神,太上老君显露真身,邙山上空惊现海市蜃楼奇观,轰动全城。高宗大喜,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顶礼膜拜。
唐代宰相李绅作《赠毛仙翁》诗云:“忆昔我祖神仙主,玄元皇帝周柱史。”可谓上行下效,精准“贴金”。
唐天宝年间,东都洛阳道教兴盛。痴迷修道的李白,在洛阳结识了小兄弟杜甫,二人曾携手同游,北渡黄河至王屋山寻道访友。那时的李白,和当年出关归隐的老子一样,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与他们同时代的人,大概都没想到,千秋万代之后,老子成了神仙,李白成了“诗仙”。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要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得了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意义。儒家教人进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然而努力未必有回报,天才李白也难免命运磋磨。于是,道家教人顺势而为,佛教教人修心养性,三教合一,拿得起,看得开,放得下,方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此想来,老子归隐老君山,既出尘又入世,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