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当年,歌手解晓东的一曲《中国娃》在央视春晚首唱,成为经典,其中对千层底布鞋的描述,勾起了无数人的回忆。
珍藏“无价之宝” 永远怀念感激外婆
冬棉夏单。每年秋收以后,外婆会张罗着为董连英和弟弟做棉鞋。外婆做的棉鞋大小合适,不挤脚不拖沓,保暖又舒服。“有外婆在,我和弟弟不缺鞋穿。”董连英说。
董连英记得,纳鞋底用的不是棉线,而是麻线。麻是自家种的,外婆将麻杆上的皮撕下来劈成麻,再做成线。外婆的手被麻线勒出一道道印痕,手指都弯曲变形了。
董连英上了初中,在外婆的指导下学做鞋。她做的前两双鞋不是大小不合适,就是鞋样变形,直到做到第三双才算“出师”了。上高中以后,她基本上都是穿自己做的鞋。“外婆年纪大了,做不动鞋了,才回到自己家住。”董连英说。
后来,董连英参加工作,成为一名教师,月工资4元,经常去看望外婆,带上外婆爱吃的饼干、鸡蛋糕等,以报答外婆的恩情。1978年,外婆去世,享年84岁。当时,她刚从外地培训回来,直奔外婆家里。
董连英之所以珍藏外婆纳的这双鞋底,主要是留个念想。她时常回忆起外婆佝偻着背,在太阳底下做袼褙、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的场景,仿佛发生在昨天。
董连英说,如今,商场、鞋店销售各种款式的鞋,不用穿做的鞋了。可是,对于她来说,这双千层底是“无价之宝”,层层铺满外婆对他们姐弟的爱,她永远怀念和感激外婆。(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魏巍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