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出十五都是年”,如果说除夕夜是关起门来过团圆年,那么突出一个“闹”字的元宵节,就是人们在户外活动的热闹年。您知道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节一词及上元节灯俗的起源,都跟咱们洛阳关系密切。
上元节灯俗起源于洛阳
俗话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结伴而行,赏灯猜谜,热闹非凡,构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元节节俗为何会与灯关联?这与早期人类的火崇拜有关。火是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被发现并用于实践的一个重要工具。火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人们可以告别茹毛饮血的生活。上元节人们主要在夜里活动,出于照明需要及精神慰藉的需要,出现灯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目前,有文献可考的第一个明确把上元夜与灯联系起来的人,是东汉明帝刘庄。东汉永平年间,刘庄为推崇佛教,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庶家张灯。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西域十二月三十乃汉正月望日,彼地谓之大神变,故汉明令烧灯表佛。”东汉以洛阳为都,也就是说,上元节灯俗起源于洛阳。
东汉时,上元节燃灯仅在宫中开展,至隋唐时期,上元节燃灯已经是一个倾动上下、大众参与、全民性凸显的重要节俗了。
史料记载,隋炀帝杨广每逢正月十五,都会举办大型元宵佳节盛会,以此来招待各国外宾及使节。大业六年(公元610年)的上元节,隋炀帝邀请一些域外首领聚集东都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一场盛大的灯火歌舞联欢会,由正月十五一直持续到月底,历时半月之久,而且“岁以为常”,年年如是。
上元节灯俗经过不断的完善与演化,真正成为一项固定的节俗是在唐代中期,具体始于唐玄宗。《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记载,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朝廷正式下诏,正月十四至十六日,“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自此,上元节燃灯有了相关的法律与政治保障,后世因而袭之,灯也成为这个节日最重要的元素。
到了宋代,各类记录中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称呼已经远远多过上元节,元宵节逐渐替代上元节,成为这一节日的主要称呼,直至今日。(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