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度过了长达18年的晚年时光,白居易对洛城之秋有多熟悉有多爱,都体现在一首首诗里了。
在洛阳度过了长达18年的晚年时光,白居易对洛城之秋有多熟悉有多爱,都体现在一首首诗里了。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诗人似乎总爱伤春悲秋,但如果你读白居易的诗,就能听见他在说:“愁啥愁,走,跟着老白去秋游!”
秋虽来心上但请君莫愁
秋意渐浓。上周,朋友在院子里种了几棵六年以上的牡丹苗,像是种下了希望。明年春天,她应该就可以一边赏花,一边吟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春,五十八岁的白居易“称病东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自此不复出。此后不久,老朋友徐凝来到洛阳。
徐凝在洛阳看过牡丹,吹过秋风,赏过上阳红叶、五凤楼明月,听过洛阳妇人秋夜水边的捣衣声……花开时节,他沉醉于洛城锦绣春色,写下名诗《牡丹》,秋风起时,他的心便蒙上愁绪,笔下的洛城之秋,总离不开一个“愁”。
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有的宫女十六岁进宫,六十岁出宫,一生未见过唐玄宗的面,人间仙苑成了幽禁之所。
深秋时节,不甘寂寞的宫女题诗红叶,抛于流水寄托幽情,上阳宫外流水中,片片红叶惹人愁,徐凝满怀同情:“洛下三分红叶秋,二分翻作上阳愁。千声万片御沟上,一片出宫何处流。”
隋唐洛阳城宫城正南门,隋称则天门,唐中宗为避母亲尊号,改称应天门。从唐玄宗时开始,它有了个更形象的名字叫五凤楼。五凤楼可谓洛城观景胜地,在此赏月,美不胜收,徐凝耳边却响起愁人的秋砧之声。
天气渐凉,该为戍边的亲人准备御寒的衣裳了,明月高悬的秋夜,洛城女子纷纷来到水边捣衣,徐凝只觉凄凉萧瑟:“三川水上秋砧发,五凤楼前明月新。谁为秋砧明月夜,洛阳城里更愁人。”
消极的人应该多跟积极的人接触,多少受到一些影响也是好的。白居易乐天知命心态好,看了他写的《秋游》,徐凝也品到了“洛阳秋”的美好,笔锋一转写道:“洛阳自古多才子,唯爱春风烂漫游。今到白家诗句出,无人不咏洛阳秋。”
睡美雨声中闲行伊水头
在洛阳养老,白居易心满意足,“朝朝醉复歌”,自称“号作乐天应不错,忧愁时少乐时多”。
秋夜来到五凤楼,徐凝无心赏月,只觉洛城秋砧使人愁;白居易则在傍晚时分登五凤楼,那景色美哟:“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自从进入秋天,洛阳的风景就特别美。最美的是哪一天?就是今朝。我们现在说“活在当下”,不妨学学白乐天。
人一到晚上就容易情绪低落,白居易到五凤楼赏景时,正被“林红半被暮云烧”的温暖包围,心情自然好。如果是在凄风冷雨的秋夜,白居易还能乐天否?
老白有诗为证,他能!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安闲老翁的形象。凉冷又如何?睡美雨声中!
秋雨夜宜安眠,秋晴日宜畅游。清秋时节,骑马出城,伊水之畔,秋色迷人,白居易心动不已,下马闲行,想找一句古人的诗赞美眼前风光,竟搜寻不得,好吧,让老夫写上一首:“下马闲行伊水头,凉风清景胜春游。何事古今诗句里,不多说著洛阳秋。”
如此良辰美景,岂能独享?又一年秋天,年逾花甲的白居易带着朋友们一起游龙门,“醉中狂歌”,写了一首长诗。
那天,“秋天高高秋光清,秋风袅袅秋虫鸣。嵩峰馀霞锦绮卷,伊水细浪鳞甲生”。白居易感叹“洛阳闲客知无数,少出游山多在城”,自己则是游山闲客,“南出鼎门十八里,庄店逦迤桥道平。不寒不热好时节,鞍马稳快衣衫轻”。
白居易老病暮年,想兼济天下已无可作为,终日悲戚毫无意义,“不如展眉开口笑,龙门醉卧香山行”,这好心态,永不过时!(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