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客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在洛阳开幕。与会嘉宾和专家就客家文化传承、洛阳文旅资源开发等话题奉上真知灼见。
25日,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客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在洛阳开幕。与会嘉宾和专家就客家文化传承、洛阳文旅资源开发等话题奉上真知灼见。
北京大学教授赵世瑜:北方人南迁让“中原”一词在史料中频繁出现
赵世瑜
“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中原’这个概念频繁出现。‘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意为‘原野’。”北京大学教授赵世瑜说,随着时间的变化,古人对于“中原”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
从战国到西汉,“中原”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日益兴起,赵世瑜以诸葛亮的《出师表》《绝盟好议》等史料为例分析指出,此时史料中常见的“中原”,多为“他称”,很少见到中原人的“自称”。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赵世瑜猜测,是因为在四川建立的蜀国早期的统治集团,成员主要是来自长江以北的移民。三国时,以中原来代替北方的说法还不多见,但到了东晋、南朝,长江流域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后,文献增多,这样的说法逐渐多了起来。赵世瑜认为,其重要原因也是大量的北方人南迁。而自西晋末年从中原举家向南迁徙的,就是客家人。
到了北魏时期,远在国家东北部的嘎仙洞(鲜卑族原始居住地)内,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刻下的石刻:“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赵世瑜说,说明在这个时期,无论西南还是东北,无论是汉人还是胡人,都在使用指代基本相同的“中原”一词。而到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实施学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政策,史料、墓志中的“中原”就更多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洛阳是中原地区核心的核心
王东
“客家人根在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核心是河洛地区,洛阳是中原地区核心的核心。据历史研究,客家先民最早就是从洛阳出发,迁徙到大江南北,因此洛阳与客家文化之间,是一个源和流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东以《从客家“中原论”向客家“革命论”的递进:20世纪初叶客家知识生产的话语转向》为题展开分享。
王东说,1808年,和平县客家籍人氏徐旭曾的《丰湖杂记》,一般被视为“最先提述客家源流问题的作品”。相应的,徐旭曾也成了“客家研究的开山鼻祖”。在《丰湖杂记》中,徐旭曾开门见山地指出:“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首次揭出了客家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来自中原文化的这一核心观点。在客家研究的学术史上,《丰湖杂记》的“中原论”,奠定了此后200多年间客家历史文化书写的精神基调。
会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东表达了自己此次来洛的感受。“我一年会来洛阳很多次,常来常新,洛阳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次来感觉都不一样。”他说,“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的开幕式晚会,也是我参加过的所有世客会里,内容最具有创新性的一次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