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曾在洛阳写下客家先民熠熠生辉的过往,洛阳也成为世界各地客家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原乡。
历史,曾在洛阳写下客家先民熠熠生辉的过往,洛阳也成为世界各地客家人魂牵梦绕的精神原乡。
1700多年前,客家先民从洛阳第一次南迁,开启了衣冠南渡的历史序幕。天远路长,中原汉民携儿带女,出大谷关、过长江、越武夷,一直向南、向南、向南……金戈铁马,万里迁徙,播迁四海,五洲立业。1.3亿多客家人,在世界上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
遥望中原,古都洛阳,一座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成为全球客家人寻根溯源的独特地标,两层方坛之上的十七步台阶,寓意客家先民从这里出发已走过的1700多年历程,期盼游子归来。
从南方到洛阳,从他乡到故乡,站在洛阳城南大谷关的烽火台上远望,数千年前的历史风云,仿佛仍在耳边回响,人们依稀还能听到客家先民迁徙的足音。这是一曲历尽苦难的心酸离歌,更是一部激荡人心的奋进交响。当年“人慌慌而游走、风飒飒以南迁”的客家人,挥洒“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秉持“勇立潮头敢为先”的进取精神,涵养“耕读传家继世长”的人文气质,从艰难走向强盛,在中华文明演进长卷中书写出了一段段历史传奇。
今天,在“客家祖根地”洛阳,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盛大启幕。这座承载着华夏文明厚重历史的青春之城,正以澎湃向上的自信自强,向全球客家人敞开怀抱,盛迎逾山越海的亲情相聚,续写跨越千年的历史新章。
这是不远万里的寻根问祖——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
“枝繁异域寻根脉,月盼归鸿洛水边。”河洛是根,亲在骨髓里;河洛是源,融在血脉里。
从河洛到他乡,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望眼过去已讫千年,客家人的足迹遍布五洲。“北望中原怀故土,客居他乡不忘根。”客家乡亲对故乡的记忆虽已定格在历史深处,但对洛阳一直念兹在兹,将这里视为朝思暮想的根亲祖地,视为客家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家园,视为客家精神薪火相传的原乡故土。
他们选址筑楼、聚族而家、乡音无改。千百年来,81个洛阳村、22座洛阳桥、16条洛阳河(江)、9座洛阳山……遍布天下,这些承载河洛遗风的衣食物用、烙有洛阳印记的山川风物,默默守望着客家人绵延不绝的乡愁。
天下客家,根在河洛。世界客属第1届恳亲大会创办人、著名爱国侨领黄石华先生曾在2007年、2009年两次寻根洛阳。他说:“洛阳之行,让我知道了我的根在哪里。”
2007年,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西晋都城洛阳被确认为首次南迁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出发地。“客出大谷根在河洛”已逐渐成为全球客家儿女的普遍共识。
树不离根,人不忘祖。寻根问祖是海内外客家人的共同愿望,他们千载不忘祖辈之志,世代牢记寻根梦想,以谱为证厘清渊源,以会为媒联络乡谊。如今,历经千年等待,背井离乡的客家游子不远万里,沿着祖辈足迹,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就是荣归故里、与亲人再续亲情。
万里归鸿,千年圆梦。回到洛阳,就是真正的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