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期刊经历了岁月的流逝,它最初的样子是最有纪念意义的。”近日,家在洛龙区学府街道国宝社区国宝香泊湾小区的李纪从打来电话,邀请记者去看看他收藏的50多本客家期刊创刊号。他说,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即将在洛召开,这些期刊创刊号是客家文化的印记,也是客家文化起源洛阳、与河洛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者”。
李纪从和他收藏的客家期刊创刊号
“一本期刊经历了岁月的流逝,它最初的样子是最有纪念意义的。”近日,家在洛龙区学府街道国宝社区国宝香泊湾小区的李纪从打来电话,邀请记者去看看他收藏的50多本客家期刊创刊号。他说,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即将在洛召开,这些期刊创刊号是客家文化的印记,也是客家文化起源洛阳、与河洛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者”。
每本客家期刊创刊号都满含希望
“这本1989年的《客家史与客家人研究》创刊号,是我从淘友手里花高价买的,也是我收藏的年份较早的客家期刊创刊号之一。”
“这本2004年的《环球客家》创刊号,是我在北京一个旧书市场‘淘’来的。”
“这本2008年的《客家文博》创刊号,是我2009年去广东梅州出差时,从中国客家博物馆得到的。”
…………
说起这些客家期刊创刊号的来历,62岁的李纪从如数家珍。
记者看到,他收藏的50多本客家期刊创刊号,涉及北京、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河南、湖南等30多个省份及港澳台地区,创刊时间为1989年至2008年。其中,大多数在封面或版权页标注有“创刊号”“总第一期”或“试刊号”“创始号”字样,有的则没有标注,而是在“发刊词”或“编后记”中提到创刊。
李纪从说,期刊创刊号是办刊人献给读者的“见面礼”,也是每一份刊物的“出生证明”,它就像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其中都满含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