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最多,有4.5万人。
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最多,有4.5万人。非洲的客家人约8万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毛里求斯约3万人,留尼汪岛有2万多人。
澳大利亚的客家人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阿瑟顿镇,有一条唐人街,街上有一座侯王庙,这里供奉的侯王,名叫侯裕疆,是太平天国岚王。
侯裕疆是梅州松口客家人,1852年,带领一群客家子弟参加了太平军。1863年,他被封为岚王,归属康王汪海洋部。1864年天京陷落后,汪海洋部转战于闽赣粤边界,侯裕疆任水师主将。1866年1月,太平军与湘军会战于梅州,太平军大败,汪海洋战死,太平天国运动彻底失败。
侯裕疆带水师残部突出重围,从松口港起航,经过3个月的航行,到达澳大利亚昆士兰港。他们到这里的一个原因是,1850年这里发现了金矿,陆续有华人劳工来此淘金。侯裕疆带水师官兵到这里后,落地生根,在这里建立了唐人街。1903年,侯裕疆在这里去世,其部从为他建立庙宇,就是侯王庙。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客家人最多,有2万多人。在19世纪中后期,墨尔本一带发现了大量的金矿,那时为了与美国旧金山区别开来,墨尔本有了新金山的别称,中国沿海的东莞、深圳、香港等地的客家人纷纷漂洋过海奔赴新金山矿区淘金,成为墨尔本最早的客家先祖。
客家人第二批大规模南迁墨尔本是在20世纪70年代,与新金山时代客家移民不同的是,这一批人来自一个叫东帝汶的东南亚岛国。早在200多年前,广东梅县的部分客家人就迁徙到东南亚的东帝汶,并靠着勤劳的双手在那里逐渐过上了富足的生活。1975年东帝汶发生内战,东帝汶的客家人不得不再次远走他乡,几经辗转,他们来到离东帝汶最近的国家澳大利亚,并定居在墨尔本。
毛里求斯的客家人
毛里求斯共和国位于印度洋西南方,为非洲东部一岛国,整个国土由毛里求斯岛和其他小群岛组成,国土面积204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2023年年底数据),居民主要由印度和巴基斯坦裔(69%)、克里奥尔人(欧洲人和非洲人混血,27%)、华裔(2.3%)和欧洲裔(1.7%)组成。
这里的华人绝大多数都是广东的客家人,这些人当年为躲避战乱和饥荒乘船来到了这里。毛里求斯的华人数量虽不是最多的,但是在非洲各国中毛里求斯华人占总人口比例是最高的。
华人在毛里求斯占的比例虽只有2.3%,但影响非常大,这里有大量的企业都是华人开办的。毛里求斯的25卢比纸币上面印有客家人朱梅麟头像,这也是唯一被印在外币上的海外华人。
1911年,朱梅麟出生于毛里求斯,他祖籍是梅州,是第二代华裔。他的父亲以经营食品和杂货为生,朱梅麟自幼随父从商。1942年,朱梅麟当选毛里求斯华商总会主席。1968年,毛里求斯宣布独立。然而,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失业率惊人。朱梅麟建议政府利用毛里求斯的港口优势,成立出口加工区。朱梅麟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找来大批投资者,发展纺织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1991年,朱梅麟因病去世。毛里求斯政府感念朱梅麟在推动民主、发展经济等方面的杰出贡献,特于1999年发行印有朱梅麟头像的25卢比纸币作纪念。另外,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一条街以其名字命名。
留尼汪岛的客家人
留尼汪岛为法国的一个海外省,是西南印度洋马斯克林群岛中的一座火山岛,面积2512平方公里,人口76.6万,居民主要为马达加斯加人、非洲人、欧洲人、印度人、华人和克里奥尔人。4万华人中,有一半多是客家人,流行客家话。
华侨移居留尼汪岛始于1843年,法国总督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招募259名华工到该岛垦殖,这是第一批华工。
1875年前后,出现第二次中国人向留尼汪岛移民的高潮,这次主要是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为自由移民相继到来的。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最后一次大规模招募华工之后,中国人常常单个来留尼汪岛。1910年,就有108名中国人乘船到留尼汪岛。从1911年起,平均每年都会有200名中国人移居留尼汪岛。
华工主要从事甘蔗和香料的种植,留尼汪岛以出口农产品为支柱,甘蔗种植为主要资源。蔗糖占出口额85%,全岛60%人口靠糖业为生。该岛也是法国香料工业的原料基地。居民的定居和社会的演变都和岛上农业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种植园几乎成为人们活动的核心。
除华工外,早期赴留尼汪岛的华侨大多从事小商小贩,经营杂货、粮油食品零售业,有的从事农产品的加工和经销。早在1910年,岛上已出现100家有名的华人商店。现在留尼汪岛的华人华侨,主要从事商业和加工业。
留尼汪有3个关帝庙(也是华族祠堂),里面供奉着关公及岛上华人大姓(如陈、刘、周)的族谱。每逢清明节及农历七月十四,当地华人便在此过节、拜祭。位于首府圣但尼的“利涉堂”是岛上最大关帝庙,中式建筑外形,很是气派,名字寓意“祖上是涉水而来,保佑顺风顺水”。(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