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改革开路。河科大搭建“三平台一体系”转化架构,转化专利729项,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洛阳工控集团创新打造“政府+产业+资本+机构”模式,构建触达各方资源的基金生态;伊滨区优化龙门实验室“服务中心+产业研究院+运营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实施各类科研项目61个……在全市科技大会暨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上,透过涵盖高校、县区及企业的典型发言,我们更真切地感知到创新活力何以在改革中释放。
向新而行,改革开路。
河科大搭建“三平台一体系”转化架构,转化专利729项,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洛阳工控集团创新打造“政府+产业+资本+机构”模式,构建触达各方资源的基金生态;伊滨区优化龙门实验室“服务中心+产业研究院+运营公司”的组织架构和运营机制,实施各类科研项目61个……在全市科技大会暨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上,透过涵盖高校、县区及企业的典型发言,我们更真切地感知到创新活力何以在改革中释放。
“深化改革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必然要求。”在此次会议上,市委书记江凌要求必须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指出凡是科技创新走在前列的地方,往往也是改革走在前列的地方,要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最大限度释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为我们以改革驱动创新提供了新的遵循。
有人说,创新的过程总是伴随“革故”,新与旧交织其间。作为一种求异思维和实践,创新越是向前推进,触及的矛盾往往越深,碰到的阻力也越大。而从现实来看,许多影响创新发展的无形力量,更多来自深层次的思维定式与体制机制障碍,这往往是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改革促创新,本质上就是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是为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特别是当前不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迈入“无人区”,更需以制度创新为其辟出空间、兜住底线。既扎实稳健“破”,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又积极主动“立”,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才能实现革故鼎新。
“洛阳与先行地区的差距,表现在发展水平上,根子在体制机制上!”奋进新征程,新一届市委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深入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回眸2021年以来,从建好用好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伊滨科技城,加快重塑重振洛阳高新区,新备案新型研发机构12家,到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成立洛阳市人才集团,探索推广“政录企用”“校录企用”“人才飞地”等引才模式;从实施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完善科技成果多元评价体系,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分置”改革,到探索科创金融体制机制,采取“引导基金+天使基金”“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投贷联动”等方式扶持科技型企业……一揽子改革举措,助推洛阳加速营造促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也需正视。当下,我市打造的一些创新平台总体上体制机制还不活,用市场化手段集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不强;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机制还不够健全,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配套服务体系亟待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当以建立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为重点,建好用好龙门实验室,加快推动传统研发机构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更加高效地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探索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让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河洛专才”计划,加快完善与企业创新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政策,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评价体系,集聚更多优秀科技人才。
没有制度创新,何来科技创新?洞察时与势、统筹立与破,坚定以深化改革推动创新,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洛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