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谚语很多人都知道。伯仁是谁?原话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看看《晋书》中这段历史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谚语很多人都知道。伯仁是谁?原话是怎么说的?我们一起看看《晋书》中这段历史故事。
都说帝王心难测。登基那天,司马睿还要分一半皇位给王导,可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忌惮王导及其堂兄王敦,另外培植了刘隗(音同伟)等心腹。王敦于是以诛刘隗为名起兵造反。王导担心受牵连,每天率族中子弟等待朝廷定罪。
这天,王导一大早带着王氏子弟跪在宫门前等候皇帝发落,恰见周顗(音同椅)正要入宫。周顗字伯仁,与王导素来要好,王导便拜托道:“伯仁,我全家一百多口人,就靠你了!”谁知周顗看都没看他一眼。
周顗喜欢喝酒,他在宫里喝醉了才出来。此时王导仍在宫门口。他又喊周顗,周顗不搭理他,只对左右说:“今年杀了这帮叛军贼子,换个斗大的金印系在胳膊上。”
这么看来,周顗是不打算帮忙了?还真不是。
进宫时,他就向皇帝求情,好话说尽,说王导一片忠心,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待出宫后到了家,他又写了一道奏折,言辞恳切,继续替王导辩白。
可这些都是他背着王导做的,王导根本不知道他在努力救自己,反而非常恨他!
后来王敦总揽朝政,问王导:“周顗、戴若思都很有声望,毫无疑问应当位列三司,你说呢?”王导沉默不语。王敦又问:“如果不做三司,那应该可以做尚书令与仆射吧?”王导继续沉默。王敦便说:“若不如此,那就该杀掉!”王导还是沉默。
可以想象,王导怀恨在心,他想借刀杀人……
后来,王导在整理中书省的文件时,看到了周顗为救他而写的奏章,字里行间情意深厚,真诚恳切。原来周顗一直在维护自己!想到自己不负责任的沉默,想到自己借刀杀人的恶意,他满怀愧疚,拿着奏章涕泪交流,悲不自胜,回家后对诸子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