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道小学语文试题: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很多,除了鸿雁传书,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一共4分,应该是答对1个得1分。你能得几分?
有一道小学语文试题: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很多,除了鸿雁传书,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一共4分,应该是答对1个得1分。你能得几分?
青鸟传书鱼传尺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起李商隐,很多人会背他这首《无题》诗,有人说这首诗是写失恋后的绵绵情思,也有人说这是诗人向好友令狐绹(音同淘)陈情,后面四句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令狐绹是李商隐恩师令狐楚的儿子。令狐楚任东都留守、河南尹时,20多岁的李商隐跟着到了洛阳,与令狐绹兄弟在洛同游,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
一年秋天,李商隐闲居洛阳,收到令狐绹从长安寄来的信,回寄一首《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李商隐的两首诗用了两个关于书信传递的典故:青鸟传书和鱼传尺素。
“青鸟”出自上古奇书《山海经》,是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汉武故事》中称,七月七日,汉武帝在承华殿斋戒,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来,落在宫殿前。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不久,西王母果真到此,身旁侍立着两只青鸟。后来,人们就用“青鸟”代指信使。
历代诗人都爱用“青鸟传书”这一典故,如隋薛道衡:“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唐李白:“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宋秦观:“算此情,除是青禽,为我殷勤报。”元邵亨贞:“青鸟传书,羽仙清道,天香暗满窗户。”
“双鲤”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音同卫)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以“双鲤”代指书信。
早先读这首诗,我真以为远方来客送了两条鲤鱼,鱼肚子里藏着一封信,后来才知,烹鱼得书只是比喻,双鲤鱼指信函,即木制信封:两块鱼形木板,一盖一底,将书信夹在中间。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洛阳为朋友送行,诗云:“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唐代洛阳诗人元稹有诗云:“连鸿尽南去,双鲤本东流。北信无人寄,蝉声满树头。”唐代诗人张籍客居洛阳时思念家人,作《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开封便是打开信函,由此产生一条谜语:拆信——开封。
鸿雁传书黄耳送信
公元744年,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相遇,一见如故,二人与高适同游梁宋,又相伴访道王屋山,还到山东拜访了北海太守李邕等。山东一别,李白就成了杜甫一生的牵挂。李白晚年因永王事件几乎送了性命,后被流放夜郎,杜甫闻讯担心得紧,作《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这里便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
据《汉书》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后来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复至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常惠趁夜见汉使,“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照着说了,这才迫使单于放还苏武等人。后来人们便用“雁”称书信或送信的人,以“寄书雁”“寄书鸿”“鸿雁”称送信的人。
这个典故也颇受诗人青睐,如唐张若虚:“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宋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清孙枝蔚:“屡月无鸿雁,沿途半虎狼。”
还有一个典故叫黄耳送信,出自《晋书》《述异记》。陆机是吴中才子,西晋灭东吴后,陆机到京师洛阳为官,还带着爱犬黄耳。黄耳跑得很快,能听懂人话。因很久没有收到家书,陆机就派黄耳回吴地老家送信。黄耳脖子上挂着竹筒,竹筒里装着家书,往返路途遥远,人行得要五十天,黄耳只用了半个月。后来人们就以“黄耳”喻指信使。
青鸟、鸿雁、双鲤,这些词自带诗意,黄耳却有所不同。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海南岛上时,养了一只狗叫乌嘴,他曾写诗道:“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你的祖先黄耳会送信,你啥时候也替我送封家书?在这里用黄耳很贴切,换个场景就不一定了。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拿李商隐的《春雨》举例,说如果将典故鸿雁传书改为黄耳送信,“万里云罗一雁飞”就成了“万里江山一犬奔”,是不是诗意顿消,惹人发笑?
回到开头那道题,如果上述几个没记全,补上烽火传信、飞鸽传书也行,反正答对4个就得满分。(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杨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