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第五届世界古都论坛举行“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学术论坛”。现场,国内外知名专家回顾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的申遗之路,共话申遗成功十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等领域的成果和经验,展望新时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
论坛现场
昨日下午,第五届世界古都论坛举行“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学术论坛”。现场,国内外知名专家回顾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的申遗之路,共话申遗成功十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等领域的成果和经验,展望新时代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
古老遗产展现时代新貌
今年是丝绸之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作为全国唯一的“双申遗”成功城市,在专家发言中被反复提及。
“我有幸参与了丝绸之路和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研究室主任安家瑶在发言中回忆了她在丝绸之路遗产点新安汉函谷关考察的经历。她说,看到考察组,当地群众热情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诉求,这种保护遗产的积极性令人动容,“借助参加世界古都论坛的机会,我再访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很高兴看到遗址面貌一新,展现出汉函谷关原貌”。
2006年8月,中国、中亚四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专家、学者及文物管理部门人员,在新疆吐鲁番制订“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吐鲁番初步行动计划”,正式启动了丝路跨国申遗工作,确定了洛阳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洛阳和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不仅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文献上也有相关的记载。”回顾申遗历程,安家瑶充分肯定了地方政府展现出的主动性,让她印象最深的是洛阳上下对申遗志在必得的决心。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曾先后参与中国大运河保护管理规划、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的编制工作。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她又跟进了中国大运河遗产的监测工作。“我认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是迄今为止中国挑战的难度最大一个申遗项目,在国际上应该也是挑战难度大的申遗项目之一。”赵云表示,中国的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运河价值弘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赋予大运河这一古老国家工程的新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