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你可曾到过洛阳?无论你回答“是”或“否”,此刻脑海里一定都会浮现两个鲜明的标签:“古都”与“牡丹”。
(一)盛世之花,点亮新文旅
穿汉服赏牡丹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荫中十万家。”眼下,第4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盛装登场。
穿梭在洛阳的大街小巷,身着汉服、手摇团扇,成群结队的“公主”流连于千姿百态的牡丹花丛间,打卡、拍照,“大片”频出。再游一次中国牡丹博物馆,看一场《寻迹洛神赋》沉浸式演艺,和“古人”对诗作赋,与“洛神”翩然起舞,同“簪花仕女”梦回大唐,让人瞬间穿越古今,邂逅诗与远方……
“国运昌时花运昌,太平盛世喜牡丹。”洛阳牡丹育种与栽培专家刘改秀感慨,“一朵花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相连,牡丹的跌宕发展史何尝不是一部城市史。今天,我们以花之名尽情欢聚,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昂扬。”
在芸芸众生中,牡丹本是一棵普通草木,花色、花形也相对单一。在刘改秀看来,牡丹之所以“登堂入室”,成为“花中之王”,一切缘于时代的机缘,缘于洛阳人对牡丹的热爱。
上溯至隋唐时期,洛阳作为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空前的繁荣让爱花赏花的潮流盛极一时。人们把不同品种的野生牡丹引入庭院栽培,创造了绝佳的杂交机会,成为牡丹五彩缤纷的肇始。
这从“花王”姚黄、“花后”魏紫的命名可见一斑。宋代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如是说:“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国运跌宕、战火纷飞,洛阳牡丹资源遭遇重创。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在问起洛阳牡丹情况时动情地说,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
此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洛阳大建设、大发展一日千里,王城公园、西苑公园等牡丹观赏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改革开放,春潮涌动,洛阳牡丹迎来“高光时刻”。彼时,牡丹被确立为“市花”,并于1983年举办首届牡丹花会,“赏花之人比肩接踵,光鞋子就捡了一箩筐”。
迈进新时代,洛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新文旅思维为突破,跳出单纯“赏花经济”模式,打开了沉浸式文旅的新天地——
沉浸式演艺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换上华服霓裳,登临恢宏宫阙,坐看《唐宫乐宴》,沉浸式体验“唐代人的一天”;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玩一把“穿越剧本杀”,来一场“博物馆奇妙游”,简直是“这个Feel,倍儿爽!”……从“看景”变“入景”,从“走马观花”到“沉浸体验”,洛阳新文旅杀出了一条新路子,怎一个“火”字了得?
花运系国运。从盛世隋唐开篇,沿着历史长河款款走来,一朵牡丹花点亮一座洛阳城,也照见一个伟大的时代。
|